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荒诞世界里的理性思考者(唐宝民)

——品读《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09日15:16 来源:吉林日报 唐宝民

  到今年的4月11日,王小波已经走了18年了,但持续不断的“王小波热”依然在发酵。王小波身后的哀荣,说明他不仅生活在此生此世,在去世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被人不断解读着。在这个桃花灿烂的春日午后,我合上手中的这本《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心中想到的是尼采的那句话:“我活在我死后。”

  这是一本细节丰富的王小波传记,看得出来,作者房伟为了写这本传记,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几乎把王小波各个时期的资料都搜集全了,有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以往在报刊上还极少见到。这些细节性的东西把王小波写活了,使王小波不再是一尊不食人间烟火的雕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比如,下面这段话,就让我们了解到了王小波不修边幅的一面:“他在夏天通常是汗衫与大裤衩,身上散发着汗臭,只是有采访的时候,才换上一件白衬衣。冬天则是旧大衣或猎装,牛仔裤。头发犹如乱草,却已日渐稀疏。常被人认为是外地来京民工。”

  这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作者不是单纯地记录王小波的生平经历,还解读了王小波的思想、剖析了他的作品内涵,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能增加作品的厚重感。作者对王小波作品的分析,有许多独到之处,作者认为,王小波“既是1990年代文化的产物,也是1980年代启蒙文学的接续者”,这样的概括,无疑抓住了王小波坚持自由知识分子精英态度的本质。“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尽管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但无论创作主题、题材,还是艺术风格,都有浓烈的文艺复兴式的个性解放痕迹。他用黑色幽默的笔触,表现集权思维下人性的变异与荒诞,张扬的却是个人的尊严、自由、智慧与爱——这些标准,恰是1980年代启蒙文学受意识形态束缚未完成的任务。”

  作者写出了王小波的精神世界,学者林贤治曾经将鲁迅先生定义为“守夜者”,说先生是“爱夜的人”、“他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我注意到,本书的作者也刻画了王小波“暗夜里的思考者”的形象:“他常常在夜里无眠,在最黑暗的两点钟,一个人茫然四顾,抽烟,听音乐……他在黑暗之中。夜晚属于王小波。只有在夜的宁静里,王小波才在独自一人面对虚无的时候,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的确,王小波的作品中,时常有关于黑夜的意象,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写了两篇关于夜晚的小说,一篇是《茫茫黑夜漫游》,另一篇是《夜里两点钟》,诚然,对黑暗的书写,破坏了所谓的盛世阳光灿烂的和谐景象,也许这正是王小波一直不被主流文学所接受的原因吧,但是,如果没有了这样直面黑暗的思考,我们的文坛将会怎样?走笔至此,想起了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致死》一书中说的一句话:“一切文化内容都是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的物种。”当我们的作家们和大众一起堕落、狂欢之际;文学的原始使命和作家的良知道义早已荡然无存,我们面对的,其实是巨大的精神虚空,而时代的阵痛,将会在每个良知尚存的知识人心中引发终极拷问。

  本书刻画了王小波“荒诞世界中理性思考者”的形象,是研究王小波、解读王小波的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诚如孙郁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作者以不露声色的笔触,写出一个思想者的生命之迹。了解王小波,这是入门的向导,期间无尽之思与无边之想,漫于词语内外,让人遥思旧迹,近怀幽情,得教益于信史,受滋润于笔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