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入世精神脱俗境界(余三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7日14:19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余三定

  从写作题材的角度来看,李开龙的散文集《希声集》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类为读史笔记;二类为以回忆和记游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三类为议论性文章。这三类散文各具特色,第一类散文学术性强,第二类散文抒情性强,第三类散文现实针对性强。而情感真挚,善于思考、富有思想深度,则是上述三类散文的共同特点。

  李开龙的读史笔记,不追求史料的新发现、新发掘,而是着重在独特见解、独到史识、独有心得的表达,着重在对历史所能提供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警示意义的挖掘。李开龙的读史笔记善于从普通的、已成定论的史事、史实中开辟出新的解读侧面和分析角度。 《韩信到底死于何因》一文避开有关韩信的许多可以大书特书的重要问题不写,专门探讨韩信的死因; 《李广难封》一文专题分析李广渴望封侯、李广没有封侯、李广应不应该封侯、特别是李广为何不得封侯的问题。这样去选择独到侧面和角度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专门(专题)解读和分析,比面面俱到的泛泛之论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这样去选择独到侧面和角度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专门(专题)解读和分析,比面面俱到的泛泛之论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李开龙读史,不仅善于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善于分析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独有心得和独到见解。 《宋朝为何如此倒霉》一文,提出的问题如题目所示,让人觉得既有趣味又有意义。该文在对“宋朝为何如此倒霉”这一问题展开多方面深入分析后,总结认为宋朝从其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把危机的预期放在内部,赵匡胤留给后人的那些心传家法,无一不是本崇着“安内重于攘外”这一方针的。宋王朝三百余年被动挨打的局面,在太祖太宗手里早已埋下了祸根。该文在做了上述符合历史的分析后,接下去进一步概括出对我们今天的感悟和启示意义:首先,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应该有强大的战略实力;其次,国与国之间,礼尚往来和干戈相向都是可能出现的,关键是自己要有实力、要有自信;其三,国富不养无用之兵,兵多不做无用之事;其四,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应该扎起更宽大更厚实的篱笆,谋求更大战略缓冲空间和战略机动余地,等等。可以说,李开龙上述的概括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又具现实的震撼力。这是李开龙在冷静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带着真诚的情感发出的呼吁。 《由田家英想到的》一文,由当代的“读书人”田家英联想到历史上的李白等读书人,最后感叹道:在真正读书人的空间里,没有权谋,没有欺诈,有的只是以苍生为念的善良、以天下为任的大气和以读书为乐的痴情。这样的善良、大气和痴情,也许正是读书人摆脱不了贫寒的根源,但是一样地,也是他们能够脱俗超凡、成就伟业的根本吧。笔者认为,真正读书人的本性、情怀、境界,真正读书人的命运、遭际,都在李开龙上述文字中得到了恰切的描摹,显示出作者不仅了解读书人,而且理解读书人。

  书中以回忆和记游为主的记叙性文章,写得真实、真诚,特别富有感染力。我们先说回忆性散文,这类散文主要写乡情母爱,写孩提和青年时代的记忆。《母亲的扁担》一文写母亲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多挣工分,总是拿着扁担干男人的重活,因而母亲的工分在同村的妇女中常常是最高的。直到1978年,“我”上大学后回家过第一个暑假,来到正在地里忙碌的母亲身边,作品写道:“母亲特别喜悦,高兴地说声回家,一担红薯上肩了。我抢着母亲的担子,却被母亲倔强地拒绝了。母亲麻利地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快步地走着,我达达地跟在母亲的身后,一路小跑着。 ”这样的描写特别能让读者与作者感同身受。 《我的大舅》一文结尾写道:“大舅一直是这样,记着别人的好处,想着别人的难处,自己做人做到了极处。大舅走了,走得很踏实,也很舒坦,他不欠人什么,他留给后代儿孙的是不尽的思念。 ”我们在这里看到,大舅的生活、人生是普通平凡的,但大舅的人格、精神则是非凡而崇高的。 《陆劳模》一文写“农之魂”式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黄书记》写极左时代的虽然比较“左” 、但仍不失本分的农村基层干部,等等,都写得血肉生动,富有立体感。

  书中记游的散文,很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作者大多是在借风景名胜、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他对历史、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云路,心路》一文开头写道:“半躺在开往美国的飞机上,我经飞的不仅仅是数万里云路,更在穿越千年的心路上久久盘桓。 ”接下去,作者依次回溯中国与国际的交往史、美洲大陆的发现史、美国的崛起和称霸史;接着从制度、宗教、民族、文化等层面展开对美国的分析;进而提出并分析中国如何面对强大的美国、如何在全世界担当大国的责任等重要问题;最后对未来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作出推测和期待。整篇文章只是摆事实、做分析,不妄作断语、妄下结论,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大云山与耶路撒冷比较》一文,面对当今世界“以宗教冲突为表征、以利益冲突为本质、以文化冲突为根源”的纷争乱象,作者围绕“如何解决宗教争端”展开分析和讨论,提出了颇多有益见解。 《黑河话沧桑》有一段议论可谓振聋发聩:“一个国家失去土地才是真正的失去。边界土地常以条约维系,条约不是智慧的结晶,需要实力书写。 ”可见,李开龙的记游散文并非轻飘的观花赏月之作,而是真正富有内涵的、厚重的文化散文。

  书中的议论性文章,都是面对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多为针砭时弊之作,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穿透力。 《简单是美》一文一定意义上概括了作者的审美观,也从一个侧面表述了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作者认为:哲人先贤的书常常使人领悟到大道至简;实践常常告诉人们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管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感到,简单使人惬意。虽然事实和道理都是如此,但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人际关系却并不“简单” ,李开龙对此亦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写道:“大概是性格的原因,我崇尚简单,内心从来没有复杂过。因此,人生就有了一份从容和潇洒。但世俗作祟,偏偏又让人简单不起来,常常撞到南墙,于是又多了一份苦闷和彷徨。 ” 《论政绩》一文对政绩持一种冷静、辩证的观点。作者一方面充分肯定:为政者,求政绩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意识,是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推力。另一方面作者明确指出:政绩需要正确的政绩观去引导,因为它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剑锋所指,或山河巨变、人民受惠、“天下寒士俱欢颜” ,或山河呜咽、百姓丧命、“一将功成万骨枯” 。于是,作者接下去逐一剖析了三种错误的政绩观。这种剖析可以给为政者以有力的警醒作用。 《政治敏感浅析》一文首先指出:政治敏感是一个政治家和领导者的必备素质,见微知著,洞察时代风云,是一种大智慧。同时,该文很有针对性地分析道:有一部分人,紧盯的是领导的脸色,揣摩的是领导的心思,窥探的是领导的爱好,上心的是领导的拜托,兴奋的是领导的异动,关注的是领导的看法。李开龙在这里可谓写尽了某些人对“政治敏感”有意误读、误用的种种可笑表现。 《会议别议》一文一开始就尖锐地指出:人们对当今时代的“文山会海”怨声一片,会议形式在规范的外衣下越来越枯燥呆板,会议效果按几何级数递减。在直率地提出问题后,作者展开了切合实际的具体分析,总结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如下几点:之一,会议太多;之二,会议太长;之三,会议太空。这样的分析、总结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笔者和李开龙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一同考入岳阳师专(今天的湖南理工学院)中文专业的。课余时间,在同学们大都抱着中外文学名著不放的时候,李开龙则在一本接一本地读《史记》 《资治通鉴》等历史巨著,并且认真地做笔记。他这部散文集能收入多篇有见地的读史笔记,应该与他当年就开始认真读史是分不开的。

  李开龙在读史时总是有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在回顾孩提和青年时代时总是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留恋,在面对现实时总是表现出一种冷峻的批判精神。笔者写下上述的文字,既是在解读李开龙的“文” ,也是在解读李开龙的“人” 。笔者认为,用“入世精神,脱俗境界”这样的语言,无论是去评价李开龙的“文” ,还是去评价李开龙的“人” ,都是十分准确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