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雄心一片在西凉(马步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5日09: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马步升

  走进甘肃武威,李学辉的名字如那无时不在的漠风,阵阵吹拂着人们的耳朵。在如今这个信息拥堵的时代,一个作家的名字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他生活的人群中,确实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而更为不寻常的是,李学辉从来不做什么吸引人们眼球的事情,不说什么令人为之动容的话语,他甚至不写什么与时尚沾边的文字,他无意于借助任何媒介,把自己的名字塞进人们的耳朵中。他只是一个作家,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守书房的作家。

  武威为西凉故地,提起西凉,人们总会顺手从浩繁的古代典籍中捞出一大把词汇来:马上横吹呀,醉卧沙场呀,葡萄美酒呀,大漠孤烟呀,等等,这都是一些无比美妙的词汇,可惜,与李学辉都不沾边,一定要把他与西凉大地上的某种物事类比,那他就是一株普通的、扎根于西凉大地上的沙生植物。在荒漠地区,这些沙生植物拥有的惟一的生存智慧便是:扎根大地,在大地的深处汲取营养。农家出身,生活在农业区,李学辉的阅读虽很广泛,文化视野也足够开阔,但他的知识系统,他的智慧底色,永远都是农业的。他把写作与种庄稼看做是一回事儿。农民种庄稼必须一板一眼,一滴汗水一粒粮食,只有笨功夫,要想走什么捷径,捷径的尽头一定是歉收。李学辉走上文坛已有20多年时光了,在这个时段里,中国社会时刻都在热浪滚滚,几乎所有人都在被一波波热浪裹挟着,向来敏感的文学,当然不会置身事外。可是,李学辉却是一个可以置身事外的作家。当同行们只须付出一部短篇的劲儿就可挥洒出一部长篇时,他却甘愿耗费一部长篇的工夫去打磨一部短篇。于是,他像一个遗世独立者,困守书房,一年仅仅几部短篇。这些短篇小说,不敢说篇篇都好,但总体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选材独特,主题也深刻,语言风格偏于冷峻奇崛。这与好坏无关,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西北有一句俗语说:不怕慢,单怕站。说的是走长路,慢一点不要紧,不要止步不前。文学就是一条漫漫长旅,走得早的,未必走得远,赶得急的,未必会有什么好结果。还有一句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李学辉以他的慢工夫,20多年间,也写出了3部短篇小说集。他只写过一部长篇,这就是为他赢得盛誉的《末代紧皮手》。这部长篇,断断续续耗去他10年时光,到底易稿多少次,恐怕连他也说不清楚。

  文学虽是一桩高度个人化的事业,但文学从来都是有关大众和大地的事业。李学辉要是一个纯粹坐在家里一心打磨自己作品的作家,按照常理推断,个人的文学成就可能要比现在高一些,至少数量会多一些。但他偏偏不是这样的作家,他在耐心打磨自己作品的时候,也把自己的文学命运与大凉州的文化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大约10多年前,当李学辉个人的文学事业日渐走上更为广阔的天地时,他毅然辞去了在那个小地方为人艳羡的优越工作,把自己放逐在看不见未来的境地中。他要干什么呢?武威原来是有一家地方文学刊物的,后来因故停刊了,本地作者失去文学园地,本来还算整齐的文学队伍眼看要散伙了。李学辉要创办《西凉文学》。无刊号,无办刊经费,无办公地点,无专职办刊人员,无作者队伍,甚至,无必要的、哪怕仅仅是道义上的理解和支持。总之,必须“有”的,一概皆“无”。李学辉放下自己的文学,放下一切,跑政府,跑企业,跑亲朋好友,必须要跑的地方,他一趟趟跑,没有什么希望的地方他也跑,有枣没枣先抡三棍子。真是苦口婆心,把平时不给人说的好话一遍遍说,把平时不给人发的脾气一遍遍发。

  好在,凉州毕竟是用几千年文化熏陶出来的地方,人们对文化的冷漠,只是暂时的走神儿。有人撑头张罗了,与文化有关的人行动起来了,与文化不沾边的人也群起响应。一时,武威地界大有以李学辉马首是瞻的劲头。大家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学辉不是为了自己。土地荒芜许久后,再度耕种,是需要改良土壤的,李学辉又踏上了收拢作者队伍之旅。十几年来,只要发现武威地界哪里有作者,无论是城区的,农村的,牧区的,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线索,李学辉便登门拜访,谈作品,压任务,甚至帮助作者解决生活困难。然后,对那些有写作潜力的作者,在《西凉文学》上不惜版面,发专页专辑专号,一个个往外推。多年来,在甘肃省,除了兰州,武威的作者队伍阵容一直是最稳定的,创作势头是最强劲的。这不能不说与李学辉的苦心经营有关。

  要说李学辉做这些事时一点私心都没有,也不好说,但即使是私心,也有大有小。他怀的是大私心。他把挖掘弘扬西凉文化,看做是自己的事儿。其实,并没有谁赋予他硬性的责任,但他却有着硬性的担当,凡是与西凉文化有关的事情都与他有关,在维护本土文化声誉方面,他甚至有些本土文化至上的嫌疑。要从根本上说,自西学东渐近200年来,西凉文化已然失却了古代的尊荣地位,对此,李学辉心有千千结。如何实现本土文化的复兴梦?把自己的东西写好,把身边有志于文学的人士聚拢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生不息的文学生态,承继本土文化血脉中的优良部分,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也许才是李学辉的雄心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