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契丹出境诗(周笃文)

澶渊之盟的历史实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4日09: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周笃文
澶渊之盟的历史实证

  河南濮阳,古称澶州,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其古城西侧,有一处红墙灰瓦的院落,门匾上大书“回銮碑”,亭中刻有《契丹出境》诗碑: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

  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

  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这就是“澶渊之盟”的主角宋真宗赵恒为纪念这次重大历史事件而作的五言长律。也是现存的有关这段历史唯一文字实物。诗的大意是说,我为担忧百姓的安全,亲率戎车到此巡边御敌。鲜明闪亮的军旗,寒光逼人的兵器。斗志昂扬的将士,令入侵者仓皇北遁。黄河的坚冰代替了滚滚巨浪,轻快的管弦吹奏着胜利的喜悦。两国友好,边境安宁,和乐同心,生活幸福。感谢上苍的保佑,军队凯旋归去。

  这首诗语言生动,感情真切,音节浏亮,气象光昌。不愧为诗中精品。特别是它从政治角度提出安边继好、和乐康宁的理想,立意正大,远虑深谋,不愧为王者仁义之师。题中的“出境”二字,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政治考量,最为关键。却一直被忽略了。这里所说的边境,不是大唐全境。因为要去掉被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只能以被周世宗柴荣北征契丹所夺回的宁、莫、嬴、易州为边界了。这个边境是对历史现状的承认,是一种务实的政治妥协的产物。此次和约的签订,为双方赢得了120年太平与繁荣。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当时随行的学士杨亿也作了一首《奉和御制契丹出境将议回銮五言六韵》诗:

  戎辂巡河右,天威詟鬼方。

  五营开细柳,三令凛飞霜。

  氛祲消千里,声名耀八荒。

  灵旗风助顺,黄道日呈祥。

  偃革边关静,回銮海县康。

  欣陪从臣末,归跸奉高骧。

  此诗赞美了王师的威武雄壮,讴歌了“偃革”康宁的和平景象,为这次缔盟增添了一段佳话。

  澶渊兵事,发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国萧绰太后及其子辽圣宗耶律绪隆率兵20万,以收复瓦桥关(在雄县南)失地为名,深入宋境。一路斩杀,克祁州、陷德清,生俘宋将王先知,遂抵澶州。京师震动,边书告急。部分主政大臣主张迁都以避风险。而寇准等则力言皇帝亲征,真宗遂决心亲征,麾卫士进辇,直渡黄河,登澶州北门城楼阅兵。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怖骇。加以契丹大将萧挞凛为宋兵伏弩射杀,军心动摇。遂派使臣至宋营议和。签订了著名的“澶渊和约”:辽宋订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归还已占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之地;宋向辽方提供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从此以后,宋辽两国鸡犬不惊,相安无事,双方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但对这个条约的签订,历来褒贬不一。或以为输币纳绢为辱国之耻。然而若从大中国与大中华民族观念考察,则不失为一个积极正面的决策。殊不知保持和平、开展互贸之红利又岂是区区岁币可比的。当时为朝廷减省军费支出每年就超过千万两,而十万白银不到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

  必须指出,此次和约的签定是双方努力的结果。辽方之萧太后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她最宠信的大臣韩德让,更是契丹化的汉人政治家。韩德让在太后支持下,大力实行汉法。选官任贤,不分番汉。确定科举考试,清理滞狱,以致出现了狱空的太平景象。正是由于两方面的开明政策与合力同心,才造就了北宋中后期的繁荣安定和谐康乐的局面。

  “澶渊之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1958年11月,毛泽东到河南考察,曾问及濮阳县委负责人:“濮阳还有北门楼吗?”可见真宗渡河登楼阅兵之壮举,深得毛泽东的欣赏。此前1945年9月,陈毅南下路过濮阳,也曾写了一首《过濮阳诗》:

  我行未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

  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

  应知政事先军旅,岂有筑室谋道旁?

  夜谈坐对中天月,白杨千树放光芒。

  陈帅在后记中说:“(濮阳)旧为晋文楚霸战地,北宋时澶渊会盟亦在其地。游览竟目,思古兴感。”可见兹事影响之深远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