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人在中年与至性存生(余凡)

——周李立《八道门》的男性生存瓶颈书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0日13:57 来源:《文艺生活》 余凡

  摘要:

  《八道门》是周李立在爱情主题之外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标志着周李立小说创作道路上的爱情主题的隐退,生存哲思的凸显。小说表现出中年男性的事实世界的危机,更暗示了该阶段人的意义世界的危机。《八道门》显示出周李立在生存主题写作的老道与成熟,在周李立目前的整个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柴秀波、刘庆东的《生存与意义》指出:“人需要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解决自己生存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人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人要不断地开拓出一片‘确定性’的空间以作为安身立命的‘家园’。”在人的全程发展中,每个阶段都带着需求的欲望存在于这个世界,但中年属于比较特殊的时期:需求感最为强烈,但也最容易伴随着失败而产生挫败感。当人以中年遥望暮年,总会带着几分焦虑和惶恐,这种焦虑和惶恐有些可以通过外在环境改变和内在心理调节而改变,有些(如衰老感)却以中年为开端,越来越强烈和明显。周李立的《八道门》实际上就是对处于中年时期的康一西寻求生存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解读。在《八道门》中作者借康一西之口道出了对年轻男人们的贬低“:那些年轻的男人们,不过是风中之旗———看起来也招展着,但其实单薄而脆弱,靠不住。”这次侧面表明了作者对中年男子的赞许。对中年男子的青睐不是偶然,周李立在她的多部小说皆书写男女年龄错位———中年男性与二十岁出头的女孩之间的“相处”,以此来突出中年男性。这表明,中年男性是作者愿意着力探究和表现的对象。

  一、中年的实事危机和精神危机

  康一西把自己过去四十年一层不变的生活,看成是没有停歇的长跑。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觉自己一辈子已成定局:“他在早晨起床的铃声中,朦胧看着天花板上多年的水渍,觉得他从出生时就已是这样的形态了,什么都没有改变。”处于中年的人此时已经走过人生的大半个旅程,对过去一成不变、没有停歇的低层次的生活不忍回顾并彻底否定过去;而对未来,心存改变生存方式的渴望,一心想寻找改变现状的出路但又深感艰难,这种无可奈何的状态即男性中年危机。其中,身体逐渐走向衰微,物质生活质量无法提高,家庭、社会压力骤增,这是实事危机;而精神上的孤独感、无奈感、无力感和绝望感是精神危机。这两种危机对康一西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康一西在内心呼唤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寻找中年危机的拯救方式。调入北京和入住堂宁,被康一西设想为新生活的开始,也是自我拯救的途径。但事实证明,这种新生活是带着绝望感的末日狂欢,根本无法改变生存的实事现状和自我精神现状。在评价唐糖经常出入party 的生活方式时,康一西说:“Party 的气场是向下走的,像末日来临前的样子。”其实,康一西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收入状况而搬到堂宁小区,何尝不是一种末日来临式的疯狂生活。康一西入住堂宁时时带着绝望感和世界末日的最后狂欢的态度进行的:“绝望之人作出的绝望之事,他不奢求别人的理解,但至少也是死刑犯的最后一餐盛宴,可以吃的好一点。”新环境的工作和堂宁的居住,本意是想改变一层不变的生存方式,以此超越过去的自我,但是结果未必如同设想的那样完美:从省城升调到北京的生活,没有使康一西对自己人在中年的危机感有丝毫的减少:“调入总公司只不过是换一处地方重复眼前的生活,什么没有改变。”“空间坐标的改变却并没有改变他乏味的人生路径。”同事的冷漠、同样单调乏味的工作内容、北京的恶劣雾霾天气、虚荣的生活价值取向,以及上一任测绘师和自己父亲的辛勤工作却突然离世。这样情况下,康一西寻求改变生活的方式,却会走向一种饮鸩止渴的道路。未能改变生存方式,又对自己整个人生感到绝望,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原本令人绝望的中年危机就显得更加糟糕。

  其实,当我们评价康一西这种超前消费的时候,无从绝对性地判断,他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康一西来到北京,并入住堂宁,是为了改变自己机械生活的一种努力,从这一角度而言,他的行为值得赞扬。而他这种饮鸩止渴的末日狂欢态度、绝望者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却是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从这一角度而言,其行为又是被批判的。不管康一西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是为了改变宿命的现状和宿命的自我,都是为了让人在中年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二、顿悟之“门”与自我拯救

  《八道门》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凡是生门,也是死门”,一直贯穿整篇小说,意在向人在中年的人们传达一个道理,凡是出路,也是绝路,一切顺利之门,也是阻碍之门。阻隔之门在本篇小说里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之门,就是通往堂宁小区自己住所的七道门(篇末因为业主自杀,为了改变小区风水,加上了第八道门),这七道门象征着地位和荣誉。对康一西而言,这七道门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一个人到中年的过客,而堂宁小区则是自己暂且歇息、回避厌烦单调人生路径的庇护场所。本篇显性之门外,还有隐性的门:现实生活有着太多的阻隔和坎坷,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需要面对太多的“门”———为门生,为门死!职业门!潜规则门!省城与北京之间隔阂之门———小到堂宁小区,大到北京中国的首都,生存之门早已把分分成了三六九等。在堂宁小区的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让康一西明白了自己四十年辛苦工作的实质是什么?康一西从佛教教义中得到了启发:一切繁华、高贵背后都隐藏着艰辛。佛强调轮回之门,这使整部小说充满着浓郁的佛教观念。佛的无欲无求,和父辈(前任)的对工作的极端极致、辛苦付出,让他清醒,并选择远离这种生活方式。到最后,康一西发现拯救中年危机的良方还是佛家的顿悟之门!回归省城,让自己心灵得到平和,不再具有“世界末日式”的自我戕害般的狂欢,才是第八道门的真实所在。

  三、中年危机的至性存生

  本篇小说作者借人物之口,一直在努力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更好的生活?康一西顶岗的这位前任测绘师留下“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岁月寄语,却突然离开了人世,这让替补者康一西深受打击,并联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在退休前三个月离开人世。到头来,这样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这使康一西得到了醒悟———人生得意须尽欢,认真对待每一天,生活的忙碌没有尽头,唯有善待自己,才能走的更远。

  四、结语

  《八道门》表达了人在中年的迷失,渴望追求新生活,但又找不到合适出路的困境,反映出了人在中年的物质、精神的危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收藏家的自杀,反映出人们在追求所谓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生活所付出的代价———迷失自我、过度消费实际上是饮鸩止渴,不是新生活。因为,为了虚荣而居住堂宁,一定会被虚荣所累,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康一西来到北京并入住堂宁,是对改变已有生活方式的一种尝试。尝试之后,康一西最终发现堂宁的虚荣的生活不适合自己,北京的这种世界末日式的生活方式也无法使其心灵得到妥帖和安息,这些都是死门。唯有回归自我,才是自己真正对待中年危机的最好的生门!

  原文载《文艺生活》2014年11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