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价值引领是文艺之魂(周思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0日10:12 来源:河北日报 周思明

  市场化背景下文艺何为?这是当前文艺界一个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总体来说,文艺应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让艺术引导市场而不是让市场奴役艺术。文艺创作应立足当代、关注现实,自觉用当代意识思考现实生活,主动将个人感受升华为公众的感受,提高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文艺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整体来看,文艺除了满足人们的娱乐文化需求之外,更应有引人向上向善的功能。在文艺与市场的关系上,我们要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旗帜鲜明地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终极目标,乃是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艺作品是靠情感动人的,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做到思想艺术的和谐统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文艺必须直面当下牵动社会神经的各种问题,探索各种问题产生的成因,帮助人们认识严峻的社会课题,引领人们奔向真善美。文艺工作者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到第一位,以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素质为前提,把精神食粮送到千家万户,这是文艺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换言之,给公众以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是否还要保持并发挥教育功能?回答是肯定的,这是由文艺本身的功能决定的。文艺应关注当前的社会问题,尤其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关注他们心灵的创伤,他们面临的困境。当一些青少年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时,文艺应当以真善美把他们引导到正常健康的生活当中,这是作家艺术家责任感的体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作家艺术家能够保持超越功利的创作心态,是特别值得尊敬的。对于读者、观众而言,文艺作品除了好看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感动和心灵上的滋润。当前,除了要在创作思想上强调真善美的统一,文艺工作者还面临提高和引领受众的任务。文艺作品的本质是审美属性,而不是商品属性。有人认为文艺生产的本质是产业,换言之就是商业,这是一种偏颇的看法。如果我们承认文艺的本质是审美,就要理直气壮地把社会效益和内容放在首位。

  如今,创作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越来越难。由于全媒体、媒介融合和自媒体的发达,大众的审美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每个人都有及时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有人爱看电视,有人爱读小说,有人喜欢上网,有人爱进影院,可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换言之,大众的审美和艺术需求在发生变化。在此意义上,艺术分流、审美分众成为必然趋势。

  于是,问题来了:我们靠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抚慰和感染受众?这无疑给作家、艺术家提出了又一个新课题。面对审美和艺术需求已经分化了的公众,我们必须生产出多种多样的文艺作品,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审美和艺术需求中,不能放逐或悬置了我们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抓住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发展的关键。当前,我们要在创作思想上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努力完成提高和引领受众的任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立足于历史,从既定的现实存在看,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文艺创作。

  置身社会转型期,尤其文艺创作与传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使得当前文艺创作中的问题愈见其多。很多作品为吸引眼球,对社会的假恶丑现象和职场上的钩心斗角等大加渲染,影视剧和其他文艺作品中展现人性丑陋的题材几成主流,但弘扬人间之爱,特别是人性真善美的作品比较欠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艺亟须重拾真善美,承担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兼顾市场,兼顾利润,这样的文艺生态才是正常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起引人向上向善的责任,拿出有人文关怀的、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中国梦的好作品。竞争不能仅仅看票房,不能为了票房和收视率而善恶不辨、美丑不分。

  文艺走到今天,我们应该反思:艺术产业化如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文艺创作如何才能沿着良性轨道发展繁荣?对此,文艺批评应当积极介入,发挥其固有的调节、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文艺批评,不能仅仅依靠专家学者,更应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只有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才能推动文学艺术的创作生产,使优秀文艺作品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