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风从西方来——从“零时差·YA”系列说起(汤素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0日09:3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汤素兰

  我不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但是在儿童文学方面,西方资源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影响。上世纪初的王尔德、安徒生童话,直接影响了叶圣陶的童话创作;本世纪之交“哈利·波特”系列的引进,给中国童书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并且由此改变了中国童书出版的格局,并迎来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所以,我认为现在“零时差·YA”系列的出版也会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阅读带来全新的影响,至少从我个人来说,我热切地期待着它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文学艺术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中国儿童文学也开始走向繁荣。回顾这个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是青少年成长小说,最闪亮的名字,也是擅长写这类小说的作家,比如曹文轩、金曾豪、秦文君、张之路、常新港、程玮。这些作家的作品表现的对象都是13—17岁左右的人群,读者对象也是他们。但是,2000年前后,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读者群开始分化,中国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群是0-12岁左右的人群。为他们而创作的作品也空前繁荣,分类越来越细,如0-3岁的婴儿文学、4-6岁的幼儿文学、7-12岁的童年文学。精美的图画书、快乐的校园小说成为了儿童文学的主力军,甚至之前不怎么景气的童话也变得畅销起来。但是少年文学渐渐失去读者,开始凋零。近年来这种情形愈来愈明显。在儿童文学领域(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儿童文学领域),以青少年人群为读者对象的作品很少,作家也少了。看看那些原来的少年小说大家如今都在写什么,就知道我说的不是虚妄。曹文轩、张之路、秦文君等文学大家们,这些年都把自己的笔转向了童年文学。

  如今,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转向了“青春文学”、“玄幻小说”等等时尚和娱乐化的文学品类。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出版社的重心转向童年文学、作者的写作转向童年文学造成的,或者是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改变造成了作家与出版社的重心转移。或者两者互为因果。但“凋蔽的成长小说”,“失去的少年读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不仅儿童文学与童书出版界有目共睹,连偏远地方的学校老师也已察觉。2014年圣诞节前后,我去了内蒙古的校园做活动,最远到了阿拉特前旗,其中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问我:“有没有作家也能到我们的中学部做做讲座?除了世界经典名著,能不能推荐一些当代作家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我们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合适的!”

  在这种背景下推出“零时差·YA”系列,出版社显然已经凭着敏锐的嗅觉捕捉到了市场的空白点,这种对市场空白的填补,也许会引出新的阅读风尚与出版潮流。

  “零时差·YA”系列的读者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即“young adult”——年轻的成年人,具体来说主要是13-17岁的人群。如果说“0-12岁的儿童时代”是人的童年期,这段时期的孩子主要是游戏、玩乐并且认知与了解世界,“young adult”是青春成长期,是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心灵的引导、精神的激励和文学的感动。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对于“青春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真正优秀的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是非常缺乏的,当然并非没有,但是显然远远不够,因为中国的中学生人群有整整1.2亿。当然,这里有两个限定词:“优秀的”和“当代的”,或者还应该加上一个:“本土的”。

  最近10来年中国出版人、教师、家长和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努力与推动,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从亲子阅读到作家校园行多种手段的阅读推广,儿童读者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阅读视野日益开阔,阅读期待也在提高。当他们走出儿童时代,进入到青春期成长期的时候,仅仅快餐化与娱乐化、时尚化的阅读是不能满足的,一次性消费式的阅读也是不能满足的。他们会期待更优秀的读物。

  从“零时差·YA”系列出版的两本书《托德日记》《宠爱珍娜》看,它们迥异于国内时尚的青春读物,具有更高的文学品质。首先,它在主题上不仅关注着青少年成长中的焦虑、自我的确立、友情与亲情、本能与责任等问题,还涉及到道德伦理、国家法律等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无疑能够有助青少年更好地直面人生,走入社会。而在写法上,这些作品又与我们平时所接触的经典名著不同,更多融入了当代畅销与流行作品的写作技法。比如《宠爱珍娜》将惊悚、悬疑、成长小说、医学伦理融为一体,通过对亲情的追问、生命的追问确定生命的意义,肯定爱的力量。《托德日记》的构思非常巧妙,看上去有点无厘头、幽默搞笑,实际上是一部非常严肃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小说以一个底层家庭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主要故事框架,同时没有回避贫困、社会不公、歧视等社会问题。

  文学有文学的使命与坚守。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坚持着对人性的追问,坚持着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也坚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怀疑与批判。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同时,更提供思考,提供价值的认同与情感的共鸣。这些也是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少年小说中最具有价值的地方。可惜在当下,青少年成长小说变得十分稀罕,而所谓的“青春文学”又几乎变成了物质主义与消费娱乐的代名词。

  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单独成为一个作家,一切的写作都需要学习。当代的出版也是如此。这一套“零时差·YA”系列小说的引进,能让读者零时差地阅读到当前国外优秀的青少年成长文学,或许也能为我们找回丢失的青少年读者,并且为中国当前青少年成长小说的写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让我们的青少年成长小说接续传统,焕发生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