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为识庐山真面目——读方方《到庐山看老别墅》(宋丁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9日10:02 来源:北京日报 宋丁丁
    《到庐山看老别墅》  方方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到庐山看老别墅》 方方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读方方的《到庐山看老别墅》,本渴望能从她温润的笔触里体味夏都的魅力,从书中掬一捧清凉,沁入心脾。然而,这本书读起来并没有想象中轻松,方方的文字虽是温情的,但呈现给我的故事,却是既有温暖,亦有悲凉和残酷。

  这本书由12篇讲述庐山老别墅故事的散文组成,各个故事之间既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坐落在庐山牯岭上的这些老房子像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多世纪的繁华和苍凉。跟随着方方的文字,就像走进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仿佛能听到中国的大门面向世界打开时嘎嘎的响声。1895年,英国人李德立连蒙带骗得到了长冲一带土地的租借权,用于建屋避暑,时间长达999年,而且价格极低,就像赠送给他一样。这桩买卖,使中国人心怀伤痛无数年,一说起来,便有万分的屈辱感。李德立用先进的开发方式,将地皮划成小片,又将之编号然后出售,面向全世界。紧接着,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等都接踵而至,纷然以各种方式瓜分庐山的地皮,修建了带有各种风情的别墅。因李德立的操作,33年的时间把一个荒无人迹的庐山变成了一座花园城市,这里的别墅也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胡适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大趋势。”那些雨后春笋般建成的别墅,带着强烈的民间的自由姿态,立在庐山之巅。它们富于生气的尖顶,它们敞开或开放的回廊,它们精致的老虎窗和烟囱,它们粗犷而厚重的石头墙面,它们红色的铁皮瓦屋顶,它们灰色的鱼鳞板,它们高耸的驳坎和低矮的端墙,一切一切的它们,带着鲜明的全然与中国风格不同的异域情调,使用着与中国建筑全然不同的语言符号,以一种近乎全盘西化的派头出现。纵然它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显得十分另类,但它们却被有着深厚而悠长中国古典文化的庐山所接受所包容。这便使得庐山成为了一座格外有意思的山峦。

  庐山上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最初的居民大多是传教士。他们虽然是西方殖民侵略、宗教侵略的十字军,却因历史的错位成长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同道者和参与者。传教士们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他们坚定不移地宣传他们的宗教,有时真不能不让人心生钦佩。他们往往能走到最偏远最穷困最封闭的乡下,对那里一些与世界几乎完全隔绝、生生世世都过着懵懂生活的农民宣讲他们的教义。他们能够抛家离子,在凄风苦雨中跋山涉水,并一厢情愿地认为是把真理和信仰带给了最需要这些的中国人。

  二十世纪初的30年间,中国乃至世界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在山外发生。世界大战、推翻清政府、自然灾害、瘟疫流行、军阀混战诸如此类,每天都有枪炮在响,都有活人死去。可在庐山的牯岭,一派水波不兴的样子,所有的事情都进行得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刮龙卷风,庐山却悄然地呆在它的台风眼里。“每年六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插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赛珍珠曾这样回忆她的童年,一到夏天,她的父亲赛兆祥便携家眷从镇江前往庐山避暑。绮丽的风光,清澈的流水,快乐如斯的庐山,无疑是这位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童年时的伊甸园。而庐山这么一个小小世界包容着那么多国家的人,他们在鸡犬相闻中和平相处,生活就像庐山山谷的早晨一样,那么淡泊、那么宁静、那么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致。

  翻阅《到庐山看老别墅》,就像是与庐山促膝交谈。它的秀丽,呈现着如画的风景;它的大气,包容着充满异国风情的老屋和西方文明;它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蕴含着淡泊于世的隐士之气;它见证了夏都的繁荣,也目睹了一个王朝的倾颓。读罢此书,深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想收拾行囊,快快行至它的脚下,在它的怀抱中被它的风雨和云雾清洗,感受岁月留在那些老房子身上的沧桑。正如方方所言:“如果你光知道看锦绣谷和三叠泉,光知道看花径和乌龙潭,那你对庐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你对庐山的真谛还远远未知,你在庐山面前,依然是一个盲者。到庐山来看老别墅吧。看了庐山别墅,你才会知道,庐山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庐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