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丽尼,被遗忘的现代散文家和出版家(徐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9日09:3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徐鲁
丽尼丽尼

  在现代散文作家中,我偏爱一直被冷落的两位。一是写过《黄昏之献》《鹰之歌》的丽尼,一是写过《海星》《囚绿记》的陆蠡。陆蠡在抗战时期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年仅34岁;丽尼虽然迈进了新中国的大门,却也历尽沧桑、受尽磨难。两个人都属于“未完成的天才”。陆蠡在世时,丽尼是他的挚友。陆蠡殉难后,丽尼用心校订了亡友留下的译著、屠格涅夫小说《罗亭》。在这部手稿上,几乎每一行都有丽尼据俄文原著校订的蝇头小楷。

  悲怆人生

  一本书无论有多悲怆也永远不会像生活一样悲怆。丽尼一生的经历胜过任何一本悲怆的书。

  1909年,他出生在湖北孝昌县白沙镇栗树湾,原名郭安仁,曾在汉口博学中学念书,这所中学的前身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博学书院。丽尼小时有过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友,不幸的是这个外国小女孩早早夭折了,他为她写下了《月季花之献》《失去》《拉丽山达》等散文诗篇。如同冰心所说,这些作品“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一个年少,一个黄金时代之梦,一经过去,就再也没有回返的时候了。”为了纪念她,他用她名字的译音“丽尼”作为自己的笔名。

  中学毕业后,丽尼先是到了上海,一度在上海劳动大学当旁听生。因为他的英语基础好,不久就辗转到泉州黎明中学当了一名英语教师。在泉州,这位诗人爱上了一位华侨的女儿。不久,他们的恋情被女孩子家里知道,遭到了干涉。女孩子将被迫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一位有钱士绅结婚,这个男子就是这所学校的校董。丽尼不得不离校出走,可是,女孩子竟然在结婚前夕跑到鼓浪屿找到他。然而,一文不名的散文诗人既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带着她去往天涯海角,他辞谢了她的爱……巴金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就是以丽尼的这段经历为原型写成的。

  离开泉州之后,丽尼回到故乡在武汉美专教书,不料相似的一幕又在这位散文诗人身上重演。在武汉美专,他与一个已有未婚夫的女学生相爱。女学生姓许,未婚夫在国外留学。他们的恋爱同样遭到女方父亲反对,但是这个女孩没有屈服,逃出家门,拿到一张开往南京的船票。在南京的朋友们帮助了这两个年轻人,他们结了婚……这个女孩就是丽尼的夫人许严。

  丽尼和许严一起度过了此后许多颠沛流离的日子。丽尼除了教书、译书,还写下不少清丽的散文名作。写于抗战时期的《江南的记忆》,巴金曾一再称道。

  被遗忘的出版家

  丽尼是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家,他还是中国现代出版领域的前辈。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他一直在出版界工作。

  1930年,丽尼到上海后就参加了“左联”,和巴金、吴朗西等一起创办了著名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他早期的《黄昏之献》(1935年)、《鹰之歌》(1936年)、《白夜》(1937年)三集散文也都是经巴金之手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抗战爆发后,丽尼回到武汉,在战时的一个军事译著机构担任翻译,几乎中断了文学创作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担任武汉中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后任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同时也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担任教职,每周去珞珈山讲授一次外国文学。

  中南人民出版社是1951年在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编审出版部的班底上成立的,隶属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和中南行政(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领导。1952年10月1日,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组建,社长胡青坡,副社长兼总编辑由郭安仁即丽尼担任。1954年,中南行政大区撤消后,中南人民出版社、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中南工人出版社、武汉通俗出版社等统一调整合并,组建了湖北人民出版社。

  曾在中南文学艺术出版社和丽尼共事过的作家胡青坡曾回忆:“我和安仁同志一起工作期间,他充分表现了他的长者风度,对于青年作者和新老作家的作品都是一丝不苟地审阅,或提出意见或进行修改,务使其达到出版水平,从不草率。他宽容大度、和蔼可亲,我尊重他,遇事共同商量,他对我的意见也是尊重的。我们常常促膝而谈,几乎每晚都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谈到深夜。我们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所以至今,我和大家一样怀念着他。”

  老作家王西彦在《坠落的鹰——怀念丽尼》里写到了这样一幕:“有一次,我有事过江到汉口,因为正好他第二天有课,就到出版社去约他一起回珞珈山。我们从汉口乘轮渡到武昌,已是傍晚时分。为了便于谈话,我们在黄鹤楼码头雇了一辆四轮马车,在斜照的夕阳里,听着赶车人清脆的马鞭声和马蹄的得得声,不禁想起了普希金的小说《驿站长》,那个孤独的老驿站长的女儿和过路军官的爱情故事就成为我们谈话的题目。……”王西彦还记得,当时丽尼的临时寓所在珞珈山有名的“十八栋”(教工宿舍)。

  我在进入湖北出版界当编辑时的一位老领导、老出版家蔡学俭(笔名老鸣)先生当年也和丽尼是同事。蔡老视我为“小友”,在赠我的一本散文集《归燕集》上题字曰:“请不要从艺术的角度去苛求,这只是一个老人情感的抒发。”正是从蔡老的书中和讲述中,我知道了丽尼晚年又一段沉痛的、令人扼腕的遭遇。

  晚年的丽尼一个人在南方的暨南大学任教,夫人许严和女儿留在北京工作。“文革”期间,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天天要去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老伴获准可以来广州照料他的生活,他请了假去车站接人。可是,到了车站,他远远地看见老伴正被两个人押着。如果不仔细辨认,丽尼几乎认不出她就是许严。当许严看见丽尼认出她,正要向她走过来时,竟然大叫了一声:“还不快走!”这是这对已经多年未见面的老夫妻在车站上说过的唯一一句话。为了保全丽尼,这位女性宁肯承担所有折磨,就这样和自己最亲爱的人永别了!

  未完成的屠格涅夫全译

  1968年夏天,丽尼在酷暑中劳作过度晕倒在地,第二天就告别了人世。他的遗物里有一套俄文版《屠格涅夫全集》。

  早在1937年,杭州西湖畔,三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巴金、丽尼和陆蠡就曾兴致勃勃地商量过,要分工译出屠格涅夫的六大长篇小说,组成一套《屠格涅夫选集》。三人做了一些分工,丽尼译《贵族之家》和《前夜》,陆蠡译《罗亭》和《烟》,巴金译《父与子》和《处女地》,然后还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三人在抗战炮火声中开始了默默而艰辛的翻译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们果然献上了屠氏的六大长篇小说的译文。

  在建国后,丽尼还翻译了俄罗斯作家柯罗连科的短篇小说集《阴影》,法国纪德的中篇名作《田园交响曲》,高尔基的中篇小说《天蓝的生活》,契诃夫的戏剧名作《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等。只是,他梦想有一天要译完《屠格涅夫全集》的心愿没能实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