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峥嵘人生谱华章——品读张锡杰的《红枫集》(吴庚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8日09: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庚振

  读了张锡杰的新著《红枫集》之后,我颇为兴奋和激动。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新鲜丰富的各种知识,令人爱不释手。该书收选了作者几十年来散文创作的精品力作,记录了作者的人生足迹和感悟,是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结晶。

  赤子情怀 真情放歌

  《红枫集》虽然分作《寻踪觅迹》《红墙情结》《域外采撷》等七个部分,但其主体内容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游记,二是回忆录。

  第一部分,即游记散文。这一部分一反我们常见的某些散文耽于山水、浮光掠影、虚靡浅薄的弊端,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由于工作的需要,作者考 察过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德国的特里尔,他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谒了马克思的故居,并深情呐喊:“马克思创立的伟大学说,必 将指引和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从特里尔走来》)在俄罗斯,他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瞻仰了列宁墓,探究了苏共覆亡、 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望着对面钟楼塔楼上依然闪烁的红星,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列宁墓前的感慨》)“苏联解体,红旗落地……起决定作用的是内部原 因”,是“苏共领导对马列主义的背叛”。(《重走生命之路》)

  在他的游记散文的许多篇章中,深情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挚爱情怀。登泰山,他看日出,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更看到了泰山挑夫那比风景更美丽的劳 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灵魂。在长江小三峡地区,他看到广大群众顾全大局,流着眼泪毅然决然搬出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激情呼喊:“此时此刻,我的心底涌现出一 种难以形容的激情,我要说,我要喊,小三峡的山美水美景美,比不上小三峡儿女的心灵美!”(《惹人心醉的小三峡》)

  第二部分,即回忆录部分。这一部分表现了张锡杰对故乡、亲人、朋友以及他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的深挚感情,许多篇章读来是 颇为震撼和激动人心的。他“蘸着泪水用‘心’写成的《描绘母亲的形象》”,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唏嘘不已。他对四十多年前帮助他走上新闻工作道路的《衡水日 报》编辑李普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用最美好的词语赞颂李普月:“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把那明亮皎洁的月光,无私地洒向基层通讯员,照亮了我前 进的道路。”(《月亮知我心》)

  张锡杰离开家乡虽然将近半个世纪了,但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依然深情满怀。在他的心目中,家乡的土地、水井、湖水、春雨,家乡的油菜花、红枣树、 绒花树、红薯、红枣等等,都是有灵性的。“‘七月十五红眼圈,八月十五动枣竿’。那意思是说,农历七月十五,大枣红了眼圈,可以挑熟了的尝鲜儿,到了八月 十五就要拿枣竿打枣了。每到这时,也是院子里最热闹的时候。大人们一竿子打下去,熟透的红枣就噼里啪啦地落下来,碰到孩子们的头上、身上,有的笑,有的 叫、有的闹……”(《枣树情》)这段生动传神的白描文字,传达出作者对家乡的几多深情!

  散文其形 通讯其骨

  《红枫集》的主要特色和美学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八个字:散文其形,通讯其骨。

  张锡杰做了几十年新闻工作,并采写过大量优秀的新闻通讯,新闻工作的党性观念、新闻记者的时代敏感和拥抱现实的职业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 里。这些,会很自然地影响他的散文创作。事实也是这样,他创作的散文,从写人、记事、状物、写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乃至“形散神不散”的结构形态上来看,都 具有散文的特征,但从作品的基本内容、时代精神和作者构思立意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来看,又具有新闻通讯的某些特色。写散文当然要立足于散文,但张锡杰不是墨 守成规,而是兼取散文和通讯的优势,将散文和通讯的两种“基因”嫁接融合,从而产生一种幽深厚重的审美效果。

  首先,作者站位高,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却又习焉不察的事物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使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散文属于文学的范畴,它的功能主要 是通过审美愉悦来感染人、陶冶人。而通讯经常用来报道重要典型,较之于散文,它更注重于大局观念和思想教育功能。因此,深刻而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内容,是 通讯的风骨之所在。张锡杰将通讯的这种“风骨”移植、嫁接到散文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例如《珍珠梅》这篇散文,写的是一种开白色小花的灌 木花卉——珍珠梅,它的花色既不艳丽,也没有浓郁的香味,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但是,珍珠梅的生命力极强,对土壤和施肥要求不高,花期又很长。对这样一种 看起来“不起眼”的花卉,张锡杰通过层层联想,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富于警醒意义的思想。

  其次,张锡杰总是习惯性地将他在散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景和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来展现,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这样的例子在《红枫 集》中比比皆是。例如《赣南松》这篇作品,写的是赣南人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事迹。吉安县林业局副局长邱崇鸿经过千辛万苦,从外地讨到一小包原生在美国 的名叫“湿地松”的种子,经过繁育,获得成功。如今的赣南大地,郁郁葱葱,林木茂盛。这件事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成果。作者将这件事放在革命老区人民继 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美好家园的大背景下来表现,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时代感和思想品性。

  当然,在散文创作中借鉴一些通讯笔法,并不是要作者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而是用散文之“形”去表现通讯之“骨”,用散文的形象表现深刻的思想内 容。张锡杰正是这样做的。一部《红枫集》,描摹出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面和感人至深的生活场景,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教益和思想启 迪。

  知识密集 内容丰厚

  《红枫集》的绝大多数篇章,知识点都很多,鲜活有趣的知识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知识既有人文科学的,也有自然科学的;既有现代的,又有历史的;既有本土的,又有外域的。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写景,作者总是喜欢对所写的对象多侧面、全方位进行关照和展现,创造出一种立体化的意象和图景。例如《家乡的红薯》这篇 不足两千字的短文,所包含的知识之丰富,令人惊叹。当然,散文不是教科书,散文中写知识,并不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知识的叙写,在开拓作品 视域、丰富作品内容的同时,创造出一种以特定事物为载体的审美意象。

  还应该强调的是,散文中写知识,不能像教科书那样冷静、客观,而应该将拟写的知识纳入作品的整体构思之中,使这些知识成为散文意象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行文笔法上,则应力求简洁明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情趣盎然。

  张锡杰的散文,知识密集,这也和他的记者身份有关。记者是杂家。这就是说,记者应该广闻博识,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勤于学习,善于调查研究,不断 积累知识,是记者应有的职业素质。张锡杰曾说:“记者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感悟人物通讯》)散文《邓妈妈的故乡情》等作品,就是在资料库的基础 上写成的。

  总之,《红枫集》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散文作品,当然,它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从严要求,我觉得在篇目的选择上还可以更严格些,以使全书的艺术风格更加和谐统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