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毛姆甜美而不完美的那场初恋(唐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7日10: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唐山

    ◎唐山

    不知道为什么,国人这么喜欢毛姆。

    去年译林出版社出了11卷本的毛姆作品集,今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又有赛琳娜·黑斯廷斯写的《毛姆传》,据说还是“马尔克斯、村上春树、博尔赫斯、张爱玲、奈保尔一致推崇”。

    其实,在西方文学史中,毛姆一直被视为二流作家,英国作家H·E·贝茨曾说过:“毛姆的影响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深远宽广。”甚至毛姆自己也称自己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

    1 要指出毛姆小说的缺点确实太容易了。首先,他太喜欢讲故事,被讽刺为“读者只认他的商标,他保证把货送到府上”,换言之,读者需要什么,他就写什么。其 次,他的小说过于肤浅,虽然表达了现代人的心灵苦痛,但浅尝辄止,因为巨大的仇恨遮蔽了他深入思考的可能,它源于他痛苦的童年经验。海明威曾说过“一个作 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愉快的童年”,可训练过度,也会产生副作用。

    毛姆确实不是在用小说探索人生的真理,而是用小说来代偿他内心的苦涩。在挖苦、嘲讽、恶毒的字句中,他似乎找到了快乐,一写到这些内容,他就才华横溢、激情四射,相反,他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没那么灵动。

    对于东方读者,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讲好故事,也算是一种缺点呢?这,要放在不同的传统中看。

    故事最大的缺陷是存在重复的问题,毕竟好故事就那么多,靠故事赢人,就要布置悬念、遮蔽信息、出奇制胜,而这和生活的本然逻辑无法吻合。换言之,越好的故事,离真实性就越远,如果小说仅是为了吓人一跳、博人一乐,那就成了倡优之事,非严肃作家所为。

    小 说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在一个科学说了算的世界中,需要有一种力量来制约它,只有小说才会赞美爱,而拒绝将其理解为荷尔蒙作用下的概率游 戏,只有小说才会给情感以正统的地位,而不是视其为“冲动”“反理性”。当现代技术为纳粹的毒气室添砖加瓦时,小说却能勇敢地站出来,为人类尊严与普遍正 义而申辩。

    一个最可怕的世界,就是茨威格笔下《象棋的故事》那样的世界,绝对的理性彻底剥夺了我们的感知能力,虽然普通人因此能力激增,足以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可这真的有意义吗?当人失去了,我们还需要理性干什么?

    在西方严肃小说中,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传统,即内心独白。只有当一个人在独白时,他才会真诚地面对自己,才能真正去回应那些根本问题。这,也许源于戏剧传统,也许源于祷告。总之,不论是《红楼梦》,还是《源氏物语》,都很难找到类似的内容。

    进入这种阅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内心独白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过分戏剧化和不真实,很难从中读出美来。可一旦进入了,就会迅速被它所征服。因为相比于外部世界,人的内心世界更精彩,没有心灵的风景,则再美的景色又有什么意义呢?

    沿着内心独白的道路,我们会惊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竟可以走得这么远。从《简·爱》中“我穷,我丑,但我和别人一样有着自尊”,到《汤姆大伯的小屋》的“难道从黑人眼眶中流出的,不是和我们白人一样的泪水吗?在上帝的面前,难道我们的悲伤不是完全相同的吗?”

    如果说有一所情感的学校,那么它绝对不是情节、故事、对话,而是藏在我们的心中,那里面有支撑为什么活下去的全部理由,有面对这个世界的智慧,还有值得为之而牺牲的东西。

    可以理解,习惯了内心独白式的阅读,对毛姆的小说该有多么不受用。毛姆小说有太多噱头,比如他总装出一副残忍、冷酷、邪恶的神态,这其实与思想无关,仅仅是故事技巧。故事需要奇特,谁能最大程度地背叛公众的道德想象,谁就能收获最多眼球,从而赢得商业成功。

    不错,毛姆也讨论生命的意义,也涉及灵与肉分离的话题,还曾装模作样地向东方哲学求道,包括他对现实的厌恶,都极合时髦,正如今天女明星没有男闺蜜、“富二代”不在网上指点江山,不如此便会产生出被时代抛弃的恐慌感。

    2如果说毛姆有一个巨大的优点,那就是他最理解读者的需求,而且知道怎么体面地去满足它。

    毛 姆的小说非常好读,人物生动,此外颇有一些花拳绣腿式的生命感悟,此外,金句还特别多。严肃小说不读上10本,根本无法进入内心独白式的情境,而毛姆只需 30页就够了。他既让你有点沉痛,开始反思生活,又无需付出太大代价。从这个意义上看,毛姆小说无疑是名著的最成功的A货。而从结果看,毛姆卖得比名著还 好,早在1961年,他的小说已卖掉了4000万本,如果说名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断被阅读的话,毛姆在这一点上已超额完成任务。

    真正让毛姆原形毕露的是他的戏剧,他一生写了30个剧本,是他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今天很少有人再提起,文学史对它们的判定,恰好是当下对于毛姆小说还不太敢说出来的那个词:肤浅。

    宽容地说,毛姆的肤浅有策略性的一面。

    他必须讲故事,必须让读者看懂,所以只有采用现实主义,但这种写作方法存有先天的短板。小说总要传达哲学命题,而哲学绝不现实,这是一个巨大的困境——要么背离现实,去表达思想;要么背离思想,去忠实现实。

    列夫·托尔斯泰往往采取第一种方案,他的小说中总有个理想人物,居高临下地俯视苍生,在大师手中,这种不真实感多少还能被克制,可到了《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金光大道》中的高大泉,则现实主义的不足图穷匕见。

    毛姆没有冒险去走列夫·托尔斯泰的道路,这有投机取巧的成分,所以劳伦斯说:“毛姆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观察家,他十分高明地把人物和地方都带到我们面前,可是等到这些被观察入微的人物必须活动时,却变成了虚套。”

    毛姆的写作缺乏动感,太平面化,劳伦斯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3在西方,对毛姆的评价历来有争议,负面意见似乎长期居主流,可从中译来看,毛姆几乎是最受青睐的英国作家,他的中译本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尔斯华绥、卡内蒂、戈尔丁、哈罗德·品特等要多得多。

    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评选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第一名是莎士比亚,第二名居然就是毛姆,让英国人大感吃惊。也许,东方人对小说的理解就是讲故事,再好的馅(内容),也要包在故事的皮中,而这恰好是毛姆之长。

    其实,中国人对毛姆并非马上接受,而是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1920年,毛姆来到中国,此时他已完成《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个便士》,名声如日中天,可中国文坛却反响平淡,远无法与泰戈尔、萧伯纳来华相比。

    直 到1929年,毛姆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赵景深在《二十年来的英国小说》中介绍了毛姆,而毛姆第一篇被译成中文的小说是《恐怖》,译者是潘 光旦。而毛姆第一个被译成中文的长篇小说是《翡冷翠山庄》(即《佛罗伦斯月光下》),此时已是1944年,在1949年前,毛姆的几部代表作均无中译本。

    倒是直接读过英文原著的张爱玲对毛姆赞赏有加,张爱玲童年亦颇挫折,故接受了毛姆冷峻的笔法以及对故事的痴迷。张爱玲与毛姆同样质疑爱,对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势利、冷酷表现出过分的敏感,并通过嘲弄来建立自身的优越感。

    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毛姆在中国影响不大,因写作群体受西方文学主流评判左右,既然国外已将其定位为“二流”,自然无需重视,倒是毛姆的剧本被译成中文的更多,因英国观众曾认为毛姆可与萧伯纳比肩。

    1949年以后,直到1978年,毛姆亦遭冷遇,评论者依然重复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他文坛地位不高、作品主题不深刻、编剧技巧精湛等。

    1978年后,毛姆在中国突然走红,并有越来越红的趋势,而与此相伴的,是三毛、琼瑶、金庸、席慕蓉等人的风靡。一方面,多年禁锢突然被冲破,人们总是迫切挑选那些最易吸收的营养;另一方面,毛姆的小说确实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

    毛 姆的小说介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中间阶段,他对现代性有自己的批判,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代人的内心充满孤独、无望、恐惧,这是传统现实主义难以抚慰 到的,更何况现实主义在中国出现了异化,成了拔高的代名词,几乎没有一个主人公会对生活意义产生怀疑,而与这些低仿相比,毛姆小说的A货品质得以凸显。

    可以理解千千万万毛姆粉,为捍卫毛姆的一流地位,他们常常表现得过分激动。毕竟,是毛姆将他们带入严肃的文学殿堂,让他们明白,文学可以回应人生的问题,我们可以更冰冷、更冷酷地活在世界上,人在衣食住行之外,还需要有一个支撑他的价值。

    毛姆是太多人的初恋,不论今后还会爱过多少次,这一次都是最甜美的。但,公允的读者不会忘掉:甜美绝非完美。

    确 实,毛姆教给了我们用恨来超越虚无,可恨与爱可能都是对于人生的一种错觉。所以,我喜欢那种犹犹豫豫的人:他活着,知道每个理由都不成立,在不断犹豫中, 渐渐变老,然后死去。我想,他至少可以骄傲的是,他这辈子没欺骗过自己,在这个充满决定论的时代中,他始终洁身自好。

    毛姆活了92岁,一个人要度过这么漫长的尖刻、孤独、没人缘的一生,简直比他的小说更能称得上是奇迹。活着的时候,毛姆赚的钱约合今天的一亿美元,在焚尸炉中,毛姆与世界最后拧巴了一次,他的骨头拒绝成灰,最后只好用锤子一一敲碎。

    万物都有自己的命运。总之,要超越毛姆小说只有一种方法:多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