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理想之光,朴素之美——回望《平凡的世界》(钟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2日09:44 来源:吉林日报 钟斯

  1988年,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终于完稿,路遥长长地吁了口气。凭借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这部全景式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谁知一年后,那个戴着眼镜、目光深邃的男人就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了,年仅42岁。

  在今天,凡是对当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大体上都会知道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小说中的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的身上更是浓缩了几代青年的人生经历与青春梦想。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小说,在当下依旧热度不减。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活动间隙,对推介者曹可凡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路遥先生如果能看到如今在各大卫视热播的根据原著改编的《平凡的世界》,也许也会觉得欣慰吧。

  提到《平凡的世界》、《人生》就会想起路遥,书里每个人的命运似乎已经被牵好了线,冥冥中一点一滴发生着。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平少安,甚至于书中的每个人都在挣扎着,挣扎的最后,最后有人坚持着,有人放弃了……两个小说的背景也都相似,都是一个从“动荡”向“常态”的转变时期。黄土高原的丘壑、窑洞中,也体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细微变化。村庄的后生们犹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积极向上的苗头。他们在这萌动的春天里,各自寻找着出路。

  高加林、孙少平大体上算是一类人,尽管两人的命运与道路迥异,但他们喜欢读书,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而孙少安或许是家中长子的缘故,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与土地非常亲近,是典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高加林、孙少平他们都渴望走出黄土高原的山沟沟,渴望到沟壑外的大千世界中去拼搏奋斗,渴望一种城市生活。而将土地视为生命的孙少安把全部的智慧与情感都播洒到秦川黄土中了,他深深地爱恋着双水村的沟沟壑壑、山山水水,但也正如艾青的那句诗所言的那般,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常常满含泪水。同时,孙少安也深谙农民与土地的本性,他坚信只要辛勤地耕耘,生活会好起来,活得也会有尊严。孙少安是双水村的能人,虽然是安心务农,但完全不像父亲孙玉厚那般老实木讷。他少年老成,有智慧,有远见,虽然家里的光景不好,但是日子过得也是“有板有眼”,双水村的老老少少都不敢小瞧了孙少安,乃至于在年轻人中有一批“铁杆粉丝”。孙少安本性善良,但并不软弱,敢做敢言,为了生产队的社员能过得好些,他打“擦边球”私分猪饲料;他敢向省委书记、中央的高老直言真话。他一心想在时代风云的变化中,带着大家富起来,好起来。高加林、孙少平的身上没有孙少安那样强烈的责任感与集体意识,他们活得更自我,有自己的“小天地”。与孙少安的农民本色相比,他们算是书生。他们不像孙少安那样高大结实,他们也不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村里,都因为是读书的娃而被高看一眼。他们沉浸在书生本色中,在那个为生计的年代里多少有些不食烟火,虽然他们也深知家里的光景如何。

  高加林、孙少平与孙少安是乡土中国的两类有为青年。前者走出去要到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一番;后者安心土地,深耕土地用汗水浇筑家国梦想。但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在与平庸抗争,在与不理想的、没有尊严的生活抗争。他们要改变人生的命运。然而,这改变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不尽如人意。但他们改变命运的勇气,“该叫日月换新天”的青春理想,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在满屏幕充斥着“暖男”、“小鲜肉”的时候,在孙少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久违的从泥土中锻造出来的刚毅雄壮,这股阳刚之气不亚于当年高仓健给国人带来的震撼。

  回望孙少平、回望孙少安,我们看到了理想之光,素朴之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