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喜与忧(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1日10:44 来源:深圳商报 丁佳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文学改编影视的热潮。影视与文学大规模碰撞的火花,绽放出特殊的合作模式与商业潜力。时过境迁,当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的浪潮又一次来临之时,领军者摇身变成了网络文学。

  有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共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作品时代跨越古装、现代、民国,题材内容涉及仙侠、悬疑。其中,90部计划拍成电 视剧,24部拍成电影。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搬上荧幕。在这股不可逆转的新潮流之下,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有哪些突围点? 荧幕混战之下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现象和思考?

  互联网思维改变影视制作模式:

  书迷粉丝有力量

  2015年开年“一剧两星”时代启动。1月初,《何以笙箫默》《急诊室故事》等7部新剧几乎同时上星,“厮杀”之激烈,可见一斑。其中,由网络小说改编同 名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开播以来虽然掌声与吐槽声此起彼伏,却并未削弱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1月19日网络播放量2.82亿,随后突破单日3亿,创电视剧 网络单日播放量最高纪录;14集破10亿网络播放量,创最少剧集最快破10亿纪录。该部作品制作公司华策影视生产总监於敏接受采访时谈到,首先,强势IP 的网络小说拥有庞大的书迷粉丝,为改编后影视作品提供了收视保障。以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为例,其原著小说作为第一批在网络上红起来的言情经典,曾连续三 年荣登某网站青春文学销量榜的前十名,持续畅销10年,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尚未开拍时,就已问鼎过多个“最希望被改编成影视剧的网络小说”榜单。电视剧 版邀请小说原作者来做编剧,无疑也提升了话题性和关注度。

  书迷粉丝的力量也影响到了影视剧的选角和剧本的改编,反过来按照粉丝意愿选角 也增强了书迷对电视剧的黏性。书迷的意见会影响到电视剧的剧情、选角等。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在选角上很大程度上就征求了书迷的意见。出品方认为,拿到一 个有粉丝基础的网络文学IP,有利于招商引资、与大牌明星谈主演,让项目推进得更顺利一些。

  某影视公司策划、编剧黎弘茜认为,网络小说 的热度是影视公司首当其冲的考虑,也就是时下流行的说法,IP热度要高。IP热度高了,自然会有大批的拥趸,加上创作团队将故事以电视剧叙事的方式讲述, 配合演员的表演,就算是距离原小说有较大的内容出入,也会借由IP的热度积累人气、激活该剧的话题性,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做到这样已经足够。

  再有,与传统影视剧产品相比,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带有更加明显的“互联网基因”。这不仅体现在前期营销方式上,还包括播出期间的口碑维护与后期的舆论影 响力。《何以笙箫默》品牌营销的代理合润传媒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剧是首部卫视频道电视剧T2O。T2O模式又被称为“边看边买”,即观众在看电视的过程 中可以通过扫描APP二维码而进入到电商页面,购买该剧中出现过的服装、饰品等。不仅联合品牌方和制片方,也将观众联系起来,将剧情中的品牌产品与电商平 台进行对接,从而让观众能从更多的渠道来接触品牌,满足各方需求实现共赢。随着T2O模式被更多的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复制、实践,各主体间的合作模式和利益 分配也将更为完善。

  此外,黎弘茜表示,不同的播出平台也能左右公司考虑制作剧集的倾向。例如,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比较年轻化,偏向偶像剧。相对来说,北京卫视就偏向生活剧和抗日剧。

  编剧也不能被原作品绑架:

  网络作品改编应符合影视剧特点

  随着改编剧热潮的不断升温,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最明显的表现为,观众对于剧情吐槽过多。观众袁映真表示,以前多数网络改编的影视剧之前靠炒作噱 头,现在靠明星的“颜值”,剧情根本不忍直视。编剧在改编过程中删减太多原著中重要的情节,大家都图个热闹,谈不上有什么观看收获。还有一些古装题材电视 剧,作者并没有对历史做出研究,陷入“瞎编乱造”的泥潭,也让观众不满。知名电影网站“时光网”资深用户丁先生也谈到,在中国影视圈里,一些粗制滥造的作 品因为“雷”字当头反而得到了收视率和票房。有一种“越雷越开花”的奇怪现象。

  针对观众和网友意见,黎弘茜表示,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天生 就有着许多共同点:情节发展、场景设置,甚至故事情节本身都很相似,这可能是起因很多网络写手在写作过程中,会自觉地想要提高小说的戏剧化程度,而最快捷 方式就是借鉴当时比较流行的热播影视剧,并从中得到灵感;此外,因为读者处在互联网的强刺激环境下,时刻都可能分心,导致网络小说为吸引住读者,其情节必 须密集紧凑、故事推进必须极快,几乎几章就得有一个分悬念,十几章就得有一个小高潮,这样的叙事特色与影视剧有着共同特点,与以连续剧方式推进剧情的叙事 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类似。

  但是,在筛选可改编小说的过程中,除了编剧水平良莠不齐之外,也有大量的网络小说并不适合做改编,有些小说 提供的改编基础很低。“比如好几百万字的小说,其实几万字就能讲清楚,在网络上追文看的人习惯这样,但要做影视剧改编,则会觉得小说很水;又如,网络上大 量文章是写手凭空想象出来的,将其改编成为大众电视剧,可能稍显困难,因为受众群体不一样,点击率与收视率也会有着明显不同。”

  自去年 8月网络剧《匆匆那年》在搜狐视频独家播出以来,迅速晋升为豆瓣评分8.1的高分“神剧”,积累良好口碑。网剧版《匆匆那年》编剧团队以“80后”、 “90后”年轻人组成,编剧之一潘越表示,改编剧的编剧很容易被原作绑架。改编属于再创作,创作就要回归原始的故事和人物中去。小说内容不一定符合戏剧规 律,但是要进行戏剧创作,要满足观众需求,必须要照顾戏剧规律去做。比如面对原作中情感纠葛的桥段,小说中运用大量“我很伤心”“我很难过”之类描述情绪 心理的语句,说到底戏剧必须得有情节点撑着故事,在第一轮改编中,她曾经因为被小说“绑架”,在创作时走了一些弯路。她的反思是,一定丢掉原作中动人的描 述性语言,简化场景心理描写,反思自己写的是哪个人物,研究他或她在这个情节应该发生什么事情。

  另一方面,比如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不同 手法写十件事情,在读者看来每一件都非常感人。如果编剧在看小说时受到感染,觉得一定要全部保留时,编剧就容易陷入原作“泥潭”之中。因为在戏剧上,这十 件事情可能只能起到一个作用,所以作为编剧一定要勇于放弃看起来很好,实际对于戏剧没有影响的情节。

  那么,如何平衡网络小说与改编之间 的“度”,也是一直困扰编剧改编的难题。潘越因为《匆匆那年》也经历过“原著党”的“抨击”。由她主笔的第十集中主演之一“赵烨”因为打人被判入狱,这是 原作中完全没有的桥段。当该集播出之后,官方微博的评论骂声一片,B站弹幕版也引发网友大量吐槽。其实在改编之初,潘越及整个编剧团队就想过会被骂,每次 开剧本会都会讨论“到底要不要这么改”。因为编剧团队考虑到小说维度过于狭窄,主要讲述主演的爱情,如果想成为社会话题,加入这个情节会拓宽小说维度,提 升整个剧的气质和深度,也加入了创作者的认识和思考。虽然被骂,但也收获了“非原著党”的好评,他们认为,这种改编让“赵烨”这个人物也变得丰富和立体。 现在看来,潘越觉得这个情节的加入是成功的。这个事件也给年轻创作者带来极大勇气和鼓舞。

  业内人士表示,小说人物往往是读者心中完美的 幻想,而被拍成电视剧,幻想往往与现实难以重合,观众因为对于情节的不满意而引发吐槽是不可避免的。黎弘茜认为,从创作上来讲,小说和戏剧的叙事形式本不 一样,若想将改编做出与原著一样的感觉,显然是一种不太现实的奢求。“不需要追求一致性,只要是核心主题、故事精彩度、人物关系的戏剧性抓住了原著核心, 就是改编的成功。”黎弘茜说。

  也有编剧认为,在改编网络小说的过程中,创作剧本时最需要用心雕琢人物和人物关系,尊重影视作品的创作规 律。精心提取出网络小说里提供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性关系,加深对事件的刻画,这样就不会使最后呈现的影视剧作品与原著有本质上的差别,也就不 会引来小说粉丝的不理解。不过,从另外的角度上看,网上一些激烈的讨论也会使播出中的电视剧更加火热,提高收视。

  此外,记者观察到,剧 本并不是编剧一个人的事,它更像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任务。改编剧的编剧身份往往多种多样,编剧身份的突转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借助团队力量的补给 比单兵作战要强很多。在网络剧《匆匆那年》编剧潘越描述的工作状态中,记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创作团队的明确分工和良性互动,这也给团队合作带来高效率。

  一窝蜂抢购抢拍难出精品:

  改编作品同质化竞争局面必须改观

  在网络小说作品改编热潮中,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版《何以笙箫默》两个版本上演了分身大战。目前,乐视影业出品的电影已经杀青,并将上映档期定在了今年五一 黄金周,而光线影业也传出了即将投入拍摄的消息;前几年大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最近也曝光了同名电影首版的预告片;贺岁档电影《匆匆那年》,此前已有 同名网络剧播出;《盗墓笔记》《鬼吹灯》《华胥引》等同名电视剧及电影版本正在等待上线。这些影视市场的“宠儿”都是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而成,同一部作品 往往拍完电视剧再拍电影,且两者相隔时间都不长,这也成为近期影视改编的一个特点。

  其实,由电视剧改成电影曾经有过很多不讨好的例子,比如,不论古装片《宫》的电影版,还是都市情感题材《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奋斗》的电影版,无论口碑还是票房影响力,都远远不及电视剧。

  因此也不难看出,尽管众多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但其中既叫好有叫座的作品相对较少,不少质疑声音也随之出现。有专家认为,这类作品并不如传统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社会效益好,难出精品。近些年,某些改编剧制作方竭泽而渔,粗放式生产,网络文学作品版权到手后,粗制滥造一番,只要赚够了眼球,鼓起 了荷包,也就将观众的吐槽抛之脑后了。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火爆还导致了一些非理性的事件,如有些网络文学还没有完成就已被影视公司抢购,等等。

  潘越作为年轻的编剧对此深有感受。她认为,这种“一窝蜂”抢购抢拍的现象慢慢会回归理性,现在的情况是看到热门小说就去投拍影视剧,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的,应该是研究影视剧市场需要什么样类型作品,再去找素材,网络小说只能作为素材库之一。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认真研究影视剧投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网 络小说市场和影视市场共同进步和繁荣,行业人士应该尽快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从题材上看,网络文学改编剧也有由古装剧向青春题材倾 斜的趋势,青春题材包含了爱情、成长、友谊和梦想很多元素。而古装剧只是一个“壳”,它嫁接的其他类型,比如《甄嬛传》嫁接了职场类型,而《步步惊心》嫁 接了爱情类型。未来古装剧可能会细分,比如古装职场剧,古装爱情剧,古装青春剧。同时,很多网络平台也投拍了像《暗黑者》《灵魂摆渡》这样悬疑题材,也是 一个改编剧类型新方向。

  专业人士分析,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主要目标人群在“85后”到“95后”之间,因为这个年龄段人群的成长伴随 了网络和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也主要迎合这部分人的品位,他们喜欢什么就拍什么。随着“85后”到“95后”人群的成长,他们开始关 注更多的问题,从关注爱情到关注社会,未来可能还会更多关注政治和经济问题,改编剧类型也会随之变化。随着网络播出平台的兴起,未来国内影视作品中也不排 除会有类似《纸牌屋》这样剧集出现,但影视作品受到欢迎的前提一定是内容制作精良,能够引起人们思考,能够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影视 剧,才是具有前景的好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