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阮梅《罪童泪》:用爱擦干“罪童泪”(何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1日09: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何 轩
  

  打工经济,让中国城乡数亿家庭处于离散状况。父母亲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形成所谓“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一个特殊人群;留守儿童 的成长与教育问题,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问题。湖南作家阮梅的新著《罪童泪》聚焦留守儿童的一个异类——“罪童”,在11个 “罪童”自述沉沦之路的基础上,以作家采访手记的形式,分别探讨11名“罪童”形成的原因与出路,为当下留守儿童预警教育敲响警钟,成为一部“成人与孩子 共读”的罪童预警教育学指南书籍。

  《罪童泪》暴露出的留守儿童成长的教育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暴力问题,外物诱惑问题,单亲家庭教养问题,精神抑郁问题,不良朋友问题,网 络游戏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社会,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留守儿童自身。但是,归根结底,其核心要素来自家庭的离散、不和。

  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是中国社会三千年稳定不变的基石,而维系传统家庭稳定的基础是小农经济与宗法伦理。如果说,20世纪以来的外来思潮的传播导致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瓦解,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中国的打工经济,则从经济基础方面瓦解了中国家庭的稳定性、和谐性。外出打工带来家庭结构的四分 五裂,家庭成员一般只有在春节才能相聚。这种家庭形态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底层大多数家庭的常态。

  家庭离散带来的直接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教育问题。《罪童泪》以鲜活的纪实故事,呈现了中国家庭离散导致的未成年人的心灵变异、行为乖 张,其中一些人甚至于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沦为“罪童”。《罪童泪》的第一篇《父亲》,讲的是一个年仅14岁的儿子,以自家铁锤砸死亲生父亲的故事。这个故 事中的儿子杀父之因,不是弗洛伊德所发现的“俄狄浦斯情结”,而是传统家庭暴力酿成的悲剧。父亲殴打儿子是传统家庭遗留的暴力陋习,而儿子砸死父亲,则是 现代家庭伦理异化的苦果。《父亲》中,儿子的“家”建立在移动的“行船”上,它本身是变动不居的,使这个家庭处于不稳定的状况。父亲的“教子经”是:“谁 打你,你必须回打赢”,“是儿子就要会喝酒”。父子打骂是常态,夫妻争吵是常事。这种充满暴力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催生这样的儿子杀父的家庭悲剧,也就不 难理解了。《父亲》的悲剧提醒成年读者,我们该怎样做父亲?我们该怎样教育儿子?我们该怎样给儿子一个和谐的家庭?

  家庭离散的一个极端表征是单亲家庭的增多。而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与教育问题,更是全社会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裂爱》讲 述了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儿童成长的悲剧故事:余成,15岁,因父母离异,生活陷入困顿,他在遭到继父殴打、继母侮辱后,一时冲动持刀抢劫。原本想抢个做生意 的本钱养活自己与生母,结果一刀致命,使一个5岁男孩永远失去了疼他爱他的母亲。据作家狱中调查,像余成这样的重刑犯,9成来自单亲家庭。可见,完整而和 谐的家庭,对于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

  家庭离散不仅给留守儿童一个虚无的家庭空间,而且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带来影响,那就是患精神抑郁症的孩子增多。留守儿童精神抑郁,不仅影响其身 体健康成长,而且还可能滋生出意想不到的社会犯罪问题。《心障》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在当时,我以为考试成绩不好,一切都完了,一心想结束自己的生 命,想过割腕,想过服毒,恰恰就在我的情绪不稳定的这段时间,我碰到了那个受害者。”——魏文,农村留守儿童,17岁入狱。因养成好斗恶习,又身陷严重抑 郁症不能自拔,用一把水果刀刺死同校男生,被判15年。

  家庭离散,缺乏亲情的慰藉与物质的支持,还往往致使留守儿童极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交上一些不良朋友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骨刺》中的未成年 犯,钟原,16岁,中专文化,父母在外地鞋厂做高管,系城市留守儿童,典型的叛逆性格,盗窃、抢劫、打架、性游戏、网络成瘾等“五毒”俱全。2011年5 月因抢劫罪进看守所,2012年3月进未成年犯管教所。《留守》中的未成年犯的故事更耐人寻味:“我妈妈每次回来都对我说,要我交友慎重,心事放在学习 上,可我那时听不进。到了这里我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可是,已经迟了!”——鹏程,14岁,一个从小有着工程师梦想的留守男孩,只因为假期一个人在家很 孤独,三次出门看“朋友”怎样抢的士司机的钱,结果把自己“看”进了看守所。

  留守儿童的成长异化乃至犯罪,与当下网络环境的色情暴力等不良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相当多的的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生活分离导致亲情匮乏,情感孤 独。而网络上泛滥的虚拟情感互动、色情影视、暴力游戏等不良信息,逐步占领留守孩子空虚的心灵。网络色情暴力对于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胜于毒品海洛因。不少 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仅荒废学业,而且毁灭身心,错误地把虚拟的网络游戏暴力搬演到现实生活中来,上演出一系列真实的暴力犯罪案件。《游 戏》中的少年吴用军即是一个典型个案。吴用军,小学四年级辍学,父母在浙江打工,为了逃避家庭的贫困与亲情的冷漠,与一些不三不四的少年交往,陷入网络游 戏之中不能自拔,被网络控制,逐步滋生了一种荒谬的真实生活的虚无感与虚拟中的自豪感。2008年10月25日,吴用军因与团伙一起在国道上持枪抢劫而入 狱,年仅14岁。在狱中分析其原因时,吴用军说,网络占70分,自己20分,家庭10分。

  《罪童泪》不仅以11个罪童的故事呈现了当下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的种种问题,而且还以采访手记的形式,理性地分析了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探讨了解决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出路。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社会组织,以及与家长、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等 相关人员的齐抓共管。《罪童泪》以诗性正义的姿态深入各个“罪童”的内心世界,在家庭层面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维度,为留守儿童预警教育指明方向。这就是,一 要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二要强化家庭的沟通功能。

  留守儿童沦为“罪童”,在作家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与不当。因此,强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使孩子在家庭中学会适应社会, 学会参与社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价值观和道德观,就极为重要。而要避免留守儿童沦为“罪童”,更要强化家庭的沟通功能。这种沟通表现为父母与子女的双向 理解。一方面,做父母的要设身处地想孩子所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宽容孩子的失败,要在孩子成长路上给予更多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帮助。另一方面,做子女的 要理解父母的心,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觉抵制来自外界的不良诱惑,与父母保持心灵的交流,平安度过“叛逆期”。

  家之于人为何物?我们该如何做父母?做子女?如何给子女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如何教育子女?在我们这个特别重视家庭伦理的国度,上述家庭问题, 现在竟然成了一个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家阮梅继承中华文明传统家庭爱的哲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家庭伦理自然生态关系图:

  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孩子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爱之树。而父母,就是家庭这棵爱之树上懂得开枝散叶的生命主干。孩子从这里吸收营养,承接风雨,终将走向自己的枝头,开自己的花,散自己的香,实现自己的梦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