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四十年跋涉山野——记大自然文学探索者刘先平(周玉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0日09:1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周玉冰

  他,是天生的探险者,把生命融入大自然的悬崖峭壁、江河湖海。

  他,是大自然最为忠实的公民,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

  40年跋涉,几十部大书。刘先平,在大自然中探险40年和从事大自然文学创作30多年的血肉相连的历程,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审美空间,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作家中是罕见的。他以历经艰辛的跋涉和丰富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践行了将人生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的高度统一。

  刘先平父母早逝,为了有口饭吃, 12岁时就离乡到染坊当学徒,是人民助学金使他回到了学校,完成了学业。他从小热爱文学, 1972年,他被调到刚恢复的一家文学杂志社,后来偶然地遇到了一支珍稀动物考察队,队员们多是大学教师,彼此遭遇、年龄也相当,特别是在山野,很快就相互袒露胸怀。从此,他成了考察队的编外队员。当时他面对的情况是森林被滥砍滥伐,光秃秃的山岭上还躺满了1958年大炼钢铁时砍倒、腐烂的树木。梅花鹿原是这里的特产,每到采茸季节就有四五支打鹿队围场放铳,可考察队几年来只见到一只;更别说黑麂、金钱豹、黑熊、白鹇了,更难得一见。山民们辛酸地向他诉说: “山秃了,水干了,地冲了,野兽没了,再这样下去,不保住林子,我们靠什么生活? ”

  正是几年考察队的生活,正是山民们的忧愤,正是大自然痛苦的呼喊,使刘先平义无反顾地重新拿起笔来。1981年,他离开考察数年的生活基地,走向了大漠、冰川、大海。有人把他的主要探险经历列成了长长的记录,这个记录就是一首生命之歌。探险生活充满了魅力,但那种危险时的颤悚、跋涉的孤寂、强烈的高山反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的。他曾参加胡锦矗教授、夏勒博士对大熊猫的考察。在一次做引体向上攀登悬崖时,感到手背凉凉的,抬头一眼瞥见是条剧毒烙铁头蛇,但这时若松手,必将粉身碎骨,幸而胡教授猛然将他提了上去。两人都吓瘫了。正是经过了这充满危险、艰难的五六年的考察生活,他才写出了《大熊猫传奇》 。在广西崇左寻找白头叶猴时他突发高烧,因为边远地区医生误用药,他差点送了命。

  以近十多年为例,他探险的目的地主要在西部的生态关键区和海洋,他于1999年至2012年六上青藏高原,曾到达珠穆朗玛峰海拔5200米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走进帕米尔高原;四下海南,两赴西沙群岛;多年穿行于横断山脉……

  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国的水源在西部。2000年他从青海探索三江源,再沿着澜沧江大峡谷到达西藏,辗转到云南三江并流区,历时两月。母亲河河源的沙化严重、鼠害猖狂,深深地刺痛了他。在澜沧江源,吉普车方向杆突然断掉,幸而是上坡,吓得开车的县宣传部部长躺到地下。青藏交界处的魔鬼峡更是险象环生。不久前还有两部车掉到江中,死了两人。刘先平在写下生死责任自负的“军令状”后,才租到一部车。在过魔鬼峡时,车从山上冲下,差点车毁人亡。在怒江大峡谷,车突然断油、抛锚,黑夜中待了四五小时……然而,当他在海拔5001米的山口看到脚下岩石中渗出的水丝终于汇成波浪滚滚的小河时,那份震撼、那份喜悦激得他仰天长啸。

  既然水源在雪山之巅,那山之源又在哪里?2004年、 2005年,他又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走进了万山之祖的帕米尔高原。那是一条无比艰难的路,仅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历经三次,在柴达木盆地也是先东西再南北地反复穿越。他将雄麝毁香跳崖、盐湖的神秘、雅丹地貌的魔幻……生命的美丽和悲壮的激荡融入了《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 (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 《追踪雪豹》 ,以饱酣的笔量、感恩的心歌颂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刘先平只要确定了考察目的地,总是百折不回地前往。阿尔金山保护区是我国四大无人区之一,由35座海拔5千米以上的高山环绕的4万多平方千米的一个乡,居民只有10人,但它是世界上最高的盆地,有世界上最高的沙漠,生活着上万只的野驴、藏羚羊和几千只野牦牛……可以说是我国唯一能近距离地观赏到这些狂野生命之处。刘先平想探索这天域大美,但2004年、 2005年两次都未能进入。直到2012年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又经历了可可西里的考验,才得以如愿,也才能写出《天域大美阿尔金》 。这年,他74岁。

  成绩犹如鲜花,总是绚丽得令人羡慕,背后则历经了风雨的砥砺、岁月的磨练。刘先平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你的作品为什么得了那么多的国家奖?是的,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且九次获得过国家奖,仅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就获得过三次。2010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为林格伦文学奖候选人。但面对提问,他只是笑笑, “运气呗” , “碰巧蒙上了” 。其实,以下两个故事也许能对此作出说明。

  杜鹃花是木本花卉之王,西方植物学家都说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西方的园林。1981年他在昆明拜访植物学家冯国楣时,冯老兴奋地说,刚从高黎贡山找到大树杜鹃回来,圆了一个梦。事情缘由是30年前他从资料中得知,上个世纪之初,英国植物采集员曾在腾冲深山发现一棵杜鹃花,高二三十米,胸径在七八十厘米,由20多朵小花组成的花盘直径有20多厘米,他毫不犹豫地将它砍倒。当被定名为“大树杜鹃”的标本在大英博物馆展出时,轰动了植物学界。由此引来了众多的外国采集员蜂拥而至,将杜鹃花从故乡引种到西方,在英国甚至成了门第的象征。全世界杜鹃花共800多种,我国有500多种,特有种竟高达400种。我们平时常见的多是映山红一类的小灌木,只有在云、贵、川、藏才会长成二三十米的乔木。冯老在云南多年却未见到大树杜鹃,难道这个物种已经消失?于是他立下宏愿,一定要寻找到这件国宝。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的伟岸之巅,深处多是无人区,他历经了30年的寻觅,吃尽了苦头,才终于找到了魂牵梦绕的大树杜鹃。

  一家杂志主编要刘先平将这个感人的故事写出来,他婉言谢绝了,并推荐同样知道这个故事的一位作家。不久,报告文学发表了。刘先平婉拒的理由是他未参加过实际的考察,未见过大树杜鹃。他一直在思索,是大树杜鹃的魅力还是什么精神,让冯老寻梦30年呢?他决定追寻冯老走过的路。十多年后他到了腾冲,但偏偏碰到雨季提前,只得无功而返。直到2002年4月,为了赶在雨季之前,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他带着马帮,驮着帐篷,重走冯老他们的路,历尽险阻,去体验高黎贡山的神奇。他终于瞻仰到了大树杜鹃,这是一棵更为高大粗壮的大树杜鹃——高30多米,基部直径3米多的树王。其寿当在千年之上,其下还有着正在成长的幼树——那份喜悦和感动难以言明。他用了21年的时间,才写出《圆梦大树杜鹃王》 。

  《七彩猴面》记叙的是他1999年在贵州梵净山考察黔金丝猴的经历。我国有滇黑白金丝猴和黑金丝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又名灰金丝猴)四种,全是特产珍稀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尤以黔金丝猴种群数量最少,栖息地最小,全世界现存只有两千多只,只生活在贵州梵净山。梵净山虽不太高,但山峰连绵。60多岁的刘先平艰难地攀登这8千级台阶时,渐渐大汗淋漓,头重脚轻——脱水了,不得不抓着盐放到水中猛喝。他们一行硬是在天黑时赶到了营地,夜里又是雷电交加,大雨倾注。经历了种种的险阻,终于观察到山野精灵黔金丝猴的风采。虽然黔金丝猴的野性之美令他狂呼,但刘先平却一直没有动笔,为什么呢?他一直没有想明白,在有四五个人监视之下,刚把镜头对准嬉戏的黔金丝猴家族摄像时,没几十秒,他就连续遭到猴王的三次攻击,一次比一次凶猛,直到被抓去一撮头发,耳根被撕开血口……他明明是专挑猴王背对自己时拍摄的,它是从哪里得知自己的行动?为何又准确无误地只攻击他!

  直到2009年的某天,他猛然醒悟,是猴王将镜头当做枪口了。人啊!停止你对野生动物的猎杀吧!带着这种醒悟,他完成了《七彩猴面》的构思和写作。

  刘先平几十年来在野外考察时,无论怎样劳累,都坚持当天写完笔记。至今已积累了几十本了,但他却很少在考察归来时就写作。他常说,生活只是素材,往往需要沉淀、发酵,犹如酿酒,待到酒香——有了满意的构思才能动笔。他的开山之作《云海探奇》 ,出版社已明确表示只要编辑做些技术性的处理就出版,但他还是跑到北京修改了数月。他学的是文学,但为了认识大自然,却努力学习生物学、地理学,甚至是天体物理学……在走万里路中读万卷书。这使他的作品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闪耀着博物学的光芒。

  正是在40年的与大自然相融、相交、相互的倾诉中,他渐渐地领悟到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只有建设生态文明,人类才能持续地发展。正因为如此,他塑造了王阹阳、李立仁、胡蜀锦等一些为着自然保护事业、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忍辱负重、不辞万难、顽强奋勇前进的科学家形象;重塑了一些猎人的形象,如打鹿队队长雷大爷在自然的教育下成了自然的保护者;偷猎大熊猫的查修,面对大熊猫母亲誓死保护孩子,英勇牺牲后,幡然悔悟;猎麝行家大杨,在目睹雌麝为雄麝挡枪子、雄麝在绝境中毁香跳崖的英勇后,砸烂了猎枪,成了野生动物的保护者……

  这种不畏艰难、顽强的精神,来源于作家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的敬畏。值得一提的是,刘先平特别幸运——他的夫人一直伴随着他在大自然中跋涉,最少有一次救了他的命,几次解救了他的危困。她热爱摄影,现在留存的几万张照片大多是她的作品,虽然艺术性不高,但真实、自然、罕见,不仅为刘先平的作品增色,还成了生态的老照片、历史的遗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