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小说里走出的真人物:王夫子(赵本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6日09:44 来源:解放日报 赵本夫

  在我的小说 《蝙蝠》“市井琐记”一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关古城河里沿,靠近马路的地方,有一块三尺高的石碑,上刻“萧何宅”三个字。石碑算不得古物,是县里前些年新立的。但立此石碑,却很费了一番周折。萧何宅在丰县中阳里是肯定的,萧何和汉高祖刘邦、燕王卢绾是邻居,同为中阳里人,也是肯定的,史书都有记载。但每一家的具体地点、方位,却都语焉不详,民间传说也不尽相同。因此,为萧何宅立碑时,众说纷纭,上至县里领导,下至一般平民,参与热情很高,都出来发表意见。后来争得不可开交,还是县博物馆王馆长一锤定音。王馆长在县城人称王夫子,书法诗词、篆刻考古,都是内行,还是省书法家协会和考古学会会员。此人年近六十,精瘦,童颜鹤发,行路喜快步,无声。人群中走来,迅如秋风,远远一朵白云逼近,就是他了。王夫子为人淡泊,爱朗声大笑,一生不与人争,凡事一笑了之。他的性情、博学和白发,都受小城人尊敬。在大家为萧何宅各执一词时,有人把王夫子请来。王夫子倒也不客气,倒背手在古中阳里转来转去,一言不发,神态肃然。最后走到古城河小道上,目光顿时亮起来。几百个围观百姓敛声静气,睁大眼看他在古城河边东转西望,良久,只见他突然停步,在古城河里沿一处高岗上站住了,然后用脚尖一点:“就是这里!”

  当然就是这里了。

  谁能说不是呢?人家是专家。

  你看这里濒临古河,荷花簇拥,碧水长流,分明千古良相家。围观者一愣之后,顿时鼓起掌来。

  于是埋石立碑。萧何老人家总算找到家了。

  事后,有人悄悄问王馆长:“真是这里?”

  王夫子一阵哈哈大笑,忽然正色道:“当然是这里!”

  《蝙蝠》 这部六万字的中篇小说写于1988年,发表于当年《花城》杂志第六期。小说是虚构的,但“市井琐记”一栏中的人物,多有故事原型。

  上面这段文字中的“王夫子”,原型就是王荣生先生,内容基本是写实的。那时王荣生先生五十多岁,如今已二十六年过去,算起来,王荣生先生当有八十岁了。王荣生先生是丰县的文化老人,曾历任丰县文化馆馆长、丰县博物馆馆长、丰县文联副主席,是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江苏书协和考古学会会员,在丰县文化事业中多有贡献,又是丰县考古事业的开拓者。丰县地处黄泛区,历史上又有多次战乱,很多文物古迹毁于兵燹水火,王荣生先生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寻访、搜集、整理、保护残存的文物,每得一件文物,都会欣喜若狂。

  我曾在丰县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多年,和王荣生先生是同事,彼此十分投缘。他的性情基本如上文所说,温文尔雅,安静低调,好像就没见他和什么人动过气。他平日喜爱读书,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的另一大好爱是书法,读临碑帖、习练书法,是他生活的一大重要内容,每每废寝忘食,几十年如一日。王荣生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省艺校学习书法,当时教授书法的老师,正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现在看王荣生先生的书法作品,还真是能看到一些沈鹏先生的影子,毕竟得过他的真传。王荣生先生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用笔清劲,点画多姿,笔势丰满灵动,劲若钢丝,柔若垂柳,舒展自然,达到心手双畅之境。王荣生先生的书法作品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除了多临多练,主要还是得益于他的学养。书法的确不是用毛笔写字那么简单。古今大书法家,无一不是诗词文章高手。

  今年上半年,有事回老家丰县,几位老友小聚,特意请了王荣生先生来。数年不见,已是耄耋之人的他,却不见老态,依旧精神矍铄。当时在座的几位老友感叹之余,请教他养生之道,王荣生先生笑道,正是因为读书写字,心无杂念,修身养性,才有一副好身体。席间得知,前段时间,他曾携自己的书法作品进京,拜望当初的书法启蒙老师沈鹏先生。沈先生退休多年,过着隐居生活,平日已很少会客,那天却破例接待了他。沈老依稀还记得五六十年前向王荣生等一批学生授课的情景,看到他带去的几幅书法作品,连声称赞说:“很好,很好!”王荣生先生以八十高龄,千里迢迢,远去京城,再去寻师求教,其情之笃,其心之痴,令人感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