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兰考,我心灵的故土(何香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5日09: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何香久
何香久何香久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到兰考了。

  从2009年为创作长篇电视剧《焦裕禄》到兰考深入生活,5年过去了,我几乎每年还要回兰考几次。

  一般来说,作家到某地采写某个人物,工作完成之后,除了特殊原由,很少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那个地方去。可兰考不一样,它成了我的一个心结、一份牵挂、一片心灵的故土。电视剧《焦裕禄》在全国播出后,产生了很大反响。我心里明白,剧本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它们带着这块土地的禀赋和体温。从这些故事发生到我来这里,它们生长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但却一样光鲜,一样的充满了魅力。

  关于焦裕禄,前辈作家已经写了很多,穆青、周原先生的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李雪健先生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更让焦裕禄的形象在全国读者和观众中定了性甚至定了型。所以刚接到创作剧本的任务的时候,我对于自己能不能写出新意,心里没底。

  我是沿着焦裕禄的“足迹”,走了4个多月,四下兰考,两赴焦裕禄的故乡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也到过焦裕禄学习、工作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为中信重工集团)、河南尉氏县,采访过焦裕禄生前的乡亲、战友、同事、领导120多人。白天采访,晚上整理采访笔记,几个月下来,记满了几大本。采访中,我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意识,作家对生活不应是蜻蜓点水式的“体验”,应该是脚踏实地到生活中去,进入生活的真位与核心。

  采访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兰考人对焦裕禄从不以“焦书记”称之,而是亲热地呼为“老焦”。“老焦”在兰考工作了470天,兰考人把“老焦”的故事讲了50年,而且还会一直讲下去,越讲

  越新鲜越讲越难忘。

  剧本写完之后,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兰考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工作直到拍摄时仍在继续。在兰考外景地拍摄焦裕禄带领群众平沙丘的场面,当时的安排是,“焦裕禄”站在沙丘上作动员,说:“乡亲们,我们只有根除了风沙、内涝、盐碱这三害,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拍到这里,从观看电视剧拍摄的人群里忽然站出一个老大娘,她大声说:“不对,不对,当年老焦不是这么说的!”我们赶紧问,当年焦书记是怎么讲的?大娘说:“老焦这人从不讲官话。他做动员,俺听得真真切切,他说的都是俺老百姓的话!他说‘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这位老大娘给了我这个剧本写作者和主创团队很大启发,这就是真实,就是深入生活的价值所在啊!于是我们把剧本台词再次进行了过滤。导演李文歧总结说,咱们就得往生活的真实上靠,不能做“皮子活”。

  写作电视剧《焦裕禄》使我对兰考的眷恋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加深。兰考,是我精神的故乡。每次离开兰考,都盼望着回来。每一次回到兰考,都能听到关于焦裕禄的新的故事。而每当我听到一个新故事,我就想,要是当年创作剧本时能够听到这个故事,把它写进去,那个电视剧肯定会更精彩!带着这些难忘的故事和对兰考的眷恋,我后来又出版了长篇小说《焦裕禄》和《焦裕禄传》、《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县委书记焦裕禄》等,算是聊作补偿。

  至今,我仍有常回兰考的习惯。而且每次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所到之处,村子都在盖新房子,焦桐的新绿在年年拓展。我发现县城又变得漂亮了,添了许多新建筑,焦林附近的麦田里,平地生长出一座焦裕禄干部学院,焦裕禄纪念馆也焕然一新,更加壮观……我是多么欣慰。

  兰考,我心灵的故土,教我以怎样的虔诚,去贴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兰考,我心灵的故土,教我以怎样的定力,去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矿脉;兰考,我心灵的故土,教我为民族的脊梁人物立传,大写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我从而也更加懂得,创作,更确切地说,是用“脚”来完成的。

  (作者系著名作家、编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