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陈建功的《铁扁担上任记》(凤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5日09:50 来源:北京日报 凤翔

  拜读北京文艺出版社退休老编辑吴光华同志赠我的他的大作《岁月·人生·挽歌》,其中,在写他北京出版社的朋友时,有一段关于张守仁同志的文字——

  “听说,在我进出版社前,他和吕果等编辑,组织出版过一本工农业余作者的短篇小说集《火花》,培养了‘文革’中的第一批业余作者。陈昌本、陈建功、韩静霆等,都是在他们组织的小说集中起步的。如今,大名鼎鼎的大作家陈建功,当时只是门头沟煤矿的一位工人业余作者,他的处女作《铁扁担上任记》,就是在吕果和张守仁的帮助下,在小说集《火花》中起步的。”

  看了光华老兄的这段文字,我很感慨,也引起了我对陈建功的《铁扁担上任记》当年在北京日报“工农兵文艺”副刊上转载的一点回忆。

  大约是1974年秋冬时。一天,我的老领导曹世钦同志打电话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对我说,北京人民出版社(“文革”中北京出版社的名称——笔者注)要出版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作者都是工农兵业余作者。他让我赶紧去一趟出版社,把短篇小说集的样子要过来,看看能不能从中选一两篇作品,在北京日报“工农兵文艺”副刊上发表。听了老曹的吩咐,我立刻奔距北京日报社不远的崇文门外兴隆街的北京人民出版社。拿回短篇小说集的样子后,我把它交给了曹世钦同志。老曹亲自挑选,从中选中了陈建功的《铁扁担上任记》,交给我去处理。

  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北京日报》选用稿件是非常慎重的:不仅文章的内容不能有问题,其作者也要“可靠”,在政治上不能有问题。所以,要转载陈建功的这篇小说,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去调查陈建功这个人,看看他在政治上是否可靠,有没有问题。当时,我仅仅听说陈建功是门头沟木城涧煤矿的青年工人,其他情况一点儿都不知道。第二天上午,我背个挎包,乘坐公共汽车直奔门头沟。我先到木城涧煤矿的上级单位——北京矿务局。在矿务局大门口传达室,我说明来意。出来接待我的是一位比我大六七岁的女同志,名叫蒋平,是负责矿务局文艺宣传工作的。我所以能够记住这位女同志的名字,是因为她的女儿洪虹后来是北京晚报“五色土”文艺副刊的编辑,是和我同一个部门的同事。我向蒋平说明了来意,询问她有关陈建功的情况。蒋平微笑着对我说,那个小伙子不错,挺好的。不过,你这次来见不到他,他因为工伤正在住医院。我问,陈建功的小说可不可以在《北京日报》上发表?她说:“发吧,没有问题。”口气非常肯定。我们又聊了北京矿务局文艺宣传方面的一些事儿,我便起身告辞。

  回到北京日报社,我立刻把这次去门头沟北京矿务局了解陈建功的情况,向曹世钦同志作了汇报。老曹听罢,指示我立刻把稿子“发排”,准备见报。

  回到224房间我们的办公室,我把陈建功的小说别上稿签,作了一点儿技术上的处理,立刻把它送到与北京日报编辑部同在一个大院儿里北京日报印刷厂大楼三楼的排字房,请排字房的师傅去排字。

  不几天,陈建功的那篇小说便在北京日报的文艺副刊“工农兵文艺”上刊登出来,占了整整一个版。不过,在我的印象中,这篇小说在北京日报上刊登时,它的名称似乎是叫《铁扁担上任》,而不叫《铁扁担上任记》。

  我认识陈建功,是他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那时,他的中文系同班同学谭桂兰在北京晚报“五色土”文艺副刊当编辑,是我的同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当北京晚报“五色土”文艺副刊部主任时,为了给副刊拉来好的文章,副刊部多次与北京的作家们搞联谊活动,林斤澜、陈建功、刘恒、赵大年、柯兴、中杰英、梁秉堃、母国政、郑万隆等等,都参加过联谊活动。一次在联谊活动时,我和陈建功聊天儿,谈到了他的《铁扁担上任》。他微笑着对我说:那是他公开见报的第一篇作品。

  四十来年过去了,当时的好多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看到吴光华同志的那段回忆文字,感到很亲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