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殇思”背后的文学良心(王振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5日09: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振德
《人在夏天》,蔡华著,海南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46.00元《人在夏天》,蔡华著,海南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46.00元

  小说写那场空前绝后的人祸,不只局限在惨烈的武斗层面,而是将“殇思”的触角深入到情感、精神的柔软处,充盈着历史的鲜活感、生活的思辨性。

  新世纪以来,小说的主流是对现实的关注,至于对历史,尤其是当代史(诸如“肃反”“反右”“文革”)的描摹,则是其一条潜波涌动的巨大支流。而就后者的创作实绩而言,却与“主流”风动浪随、珠联璧合。

  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人在夏天》,用40万字的体量,通过北方某市一条街道的惨烈武斗,折射“文革”带给全国人民的肉体灾难和精神创伤。这样的内容在有些作品中表现过,譬如郑义的《枫》、贾平凹的《古炉》、寒川子的《四棵杨》(后更名《熬过》)等。但它们都不像《人在夏天》,是把“武斗”作为叙事的主体,直面这场亘古罕有的人祸和浩劫。所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1983年,我大学毕业一年后调到报社,就与小说的作者蔡华同室办公,当时他就在写《人在夏天》。屈指算来,从涉笔到出版,已逾30个春秋,个中诸般滋味儿——期待与彷徨、梦想与失望、坚执与怅惘……唯作者自知矣!

  揭开伤疤,是为了更好地疗治伤疤;走进蒙昧,是为了更好地告别蒙昧。书中涉及的人物关系纷繁错落,有夫妻、父女、兄妹、师生、同学、恋人和朋友等。小说将笔触直抵人性原野的处女地,直抵人物的命运跌宕、精神挣扎和灵魂冲突,并用真实的细节告诉我们:当运动的荷尔蒙注入到人们的血液里,亲情、爱情、友情将会发生怎样令良知蒙羞的裂变;而在这种畸形的裂变下,又会发生多少撕肝裂肺的惨剧、闹剧。小说真实地还原了那个畸形的时代——那一个个癫狂、躁动而扭曲的灵魂,那一幕幕促狭、诡谲而荒诞的场景,致令今人阅后也愁山高筑、闷海翻腾。

  譬如,小说叙说了一对小夫妻,蜜月里婚床上每每陷入窘境;后来适应了,情爱进行曲渐入佳境。可此时“文革”爆发了,双方站在了两个派系,“佳境”又变成了“窘境”,始则同床异梦,继而唇枪舌剑。再如,女主角罗丽丽是一派的小头目,而她的弟弟却站在了对立派。一天,姐姐发现弟弟来到本派的领地,即大声喊人来抓,致使弟弟被人围殴,险些丧命。同样是丽丽,为了把因觉醒而动摇的男友恽方留在本派,竟然以绝食抗争,以服毒死谏,乃至芳魂羽化……

  那个年代有一句流行语:“亲不亲,观点分;爱不爱,看你站在那一派!”然而,爱情从来是非理性的,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亲情更是与生俱来、别无选择的;友情则关涉人生的走向,是人一生的善缘、情分。试想,悖逆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爱”,单以观点、立场作为唯一的准星,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吗?本来,中华传统是讲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而那时却全部丢失、颠覆了。这是人性纲常的沦丧,是文化血脉的断裂。

  我以为,《人在夏天》的文本意义、阅读价值,大抵有三:一是树立一座黑色历史的纪念碑,让世人瞻观、叹惋,凸显对原罪的救赎。二是敲响一记振聋发聩的警世钟,让今人震悚、反思,凸显对现实的关怀。三是暗设一面惊心吊魄的照妖镜,让每一位读者面对它,自觉不自觉地褪掉警戒色,反观自己深潜于心底的人性恶的魔兽,进而因羞恶而惕厉、勒束,凸显对未来的警示。

  有人说,面对恐惧,人类都要躲避——男人躲到美酒里,女人躲到爱情里。当然,有人为了躲避举起白旗反叛;还有人不惜在脑门儿上自插草标,典卖人格和灵魂。譬如,小说用笔颇多的人物容彼得。他对刎颈之交恽方既充满了义气和维护,又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致使恽方葬送了生命,就连其尸骸都成了阴谋家向敌对派宣战的理由;而曾经才思泉涌的彼得,也因良心和道义的拷问,终生郁郁独行,默默救赎——牺牲青春、爱情和婚姻为恽方的老母养老送终。悲哉!

  天灾亦人祸,人祸亦天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说写那场空前绝后的人祸,不只局限在惨烈的武斗层面,而是将“殇思”的触角深入到情感、精神的柔软处,充盈着历史的鲜活感、生活的思辨性。它不是为了暴露、宣泄,而是为了追问、警醒,其旨归无疑是重建信仰大厦,重构价值天平,重奏传统文明的韶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