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跳出窠臼 瞭望历史——《旷代大儒——纪晓岚传》读后(孙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2日13: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孙 郁

  纪晓岚的名气之大,实在与其身份的特别有关。后人喜欢演绎他的故事,因为与清代学术史深有联系吧。人们看他的遗著,感兴趣的往往是其中的掌故, 学术倒退于其次了。清代的士大夫,精神的自由殊少,在紫禁城附近度日的文人,其境亦可想而知。然而纪晓岚却有内涵,不仅连带着诗文之气,还连着宫廷内外的 政治风云。我先前看他的作品,有诸多难忘之处,而背后的隐曲之地竟不甚了然。直到读到何香久先生所著《旷代大儒——纪晓岚传》,线索清晰起来,形象便有了 立体之感。

  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不太看重清代的文人,沈兼士到故宫工作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一部《清代文字狱档案》,这书有血泪之迹,至今仍念念 不忘。那背后有士大夫衰落的隐语,我们记得的是灰暗的遗存。不过我怀疑那时候的学者对清代的历史的看法还过于民族主义,对士大夫的认识有所偏离也是自然 的。倘细细品味清代的原始文件,自然会有另一种感觉。士大夫者流,迎合之外,也有讽喻,略带牢骚,扭曲之间,人性真是可见一二的。

  何香久写历史,跳出了旧的窠臼,我觉得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作者谙熟史料,对纪晓岚的生平、著述、环境都有深入的理解。全书文气很足,历史的厚 度与思想的厚度都有,是深浸历史的人才会有的文本。所述往事有本有据,张弛有度,人物也栩栩如生。凝固在时空里的往事,雪片般散落于前,历史在这里重新被 激活了。

  纪晓岚的生平被戏说的地方很多,真实的一面往往不被明了。他的喜剧性的一面与悲剧的一面如何调整,是一个难题。我注意到何香久对传主精神色调的 把握,有理解的同情,也不乏内省的意识。从大量的文献里梳理其思想轨迹,是大难之事。我们在本书里能够嗅出纪氏的苦楚,对其复杂的内心,有了一种展示。与 那些民间的戏说版本相比,何香久给读者的不是一笑了之的谈资,我们从人物的起起落落中,也会有拷问的冲动,历史还会是另一个样子吗?

  过去的文人写自己心仪的人物,不免多是誉词,灰暗的存在便遮掩掉了。要解决此问题,则不能跟随旧的笔墨走,非跳出语境不可。本书的作者有另类的 思路,开篇写传主被流放的场景,起笔不俗,苍凉、恢弘的调子掩映着历史的严酷。他和皇上的交往,周旋于学林的辛苦,辗转于风雨中的无奈,以及借文字而影射 当朝的智慧,看出了其思想的复杂。作者对历史的态度,不都是单线条式的,有自己的批判理念,又多会心之处。全书写世态炎凉,笔力透彻,有史家眼光,读者可 以感受到精神的厚度。自然,纪晓岚的盲点与缺失要真正还原出来,也是很难。历史观与审美观并不在一个逻辑里,如何处理它,真的是一个问题。

  今人谈清代的往事,还有记忆的隐痛,这和辛亥以来的理念不无关系。《纪晓岚传》涉及的人与事很庞杂,作者能够在很阔大的视野里瞭望我们的历史, 且对古代典籍内外有纵深的观照,就有了一般史学家没有的光泽。《四库全书》编撰过程的风风雨雨,宫廷理念与士大夫思想的重叠与冲突,还有文字狱导致的历史 观念的变形,以及人格的变形,都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有的是故事的演绎,用的是小说笔法;有的是书画小品,具有明清以来的小品味道;还有的是坊间传说的 改写,豆棚瓜下闲谈都悠然含在其间。关于与和珅的关系,写得有学术含量,是正史里的声音,比戏说的部分要真实可靠,达到了史家的效果。而故事的安排又有巧 意,古代人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把一些史料与诗文里的韵致再现到情节里,审美的效果就出来了。

  我读传记,感兴趣的是对人物性格的维度的把握,在复杂性里体味生活,会展示另一个历史。中国的旧式文人,凡有成就者,多少与皇权文化牵扯,研究 者也不得不注重学人与政治环境之关系,在宫廷文化与士大夫文化之间,寻找古代人文传统生长的缝隙。以纪晓岚为核心,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文化氛围 和思想格局,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文人传统的普及,对认识历史,不无帮助。纪晓岚这个人之所以引人注意,乃涉及到清王朝文化的基本特点,宫廷与民间的因素都 可以看到,史料一旦被故事化和诗化,人物与一片历史的迷雾就连在一起了。我们看古人的墨迹,无意中留下关于奴性与人性、诗意与民风等学术话题,理解这些, 对于认识历史与士大夫的关系,或许提供了新的视角。

  古人不像我们今人想象的那么悠然、诗意,在专制制度下,思想者的存活太难。纪晓岚的生平中,除了编撰《四库全书》外,对诗、书、画、各类文物颇 为偏好,他的爱好、趣味的展示,有偏离皇权的冲动,但根底还是千百年文人最本然的存在。士大夫在红尘里要得到快乐,一是皇家的奖赏、身居高位,一是与利禄 无关的审美自娱。前者飘忽不定,多过眼烟云,惟后者能提升精神,有情感的寄托。我们现在看古人的旧闻旧事,当体味文化的沉重。如果都如戏说者那么面对历 史,则与前人的精神不仅隔膜,且易陷入迷途。从这个意义上说, 今天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以逆俗的眼光重看历史,也真的不易。好在已经有许多人在默默努力着,传记的写作是一点点地进步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