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余秀华的“诗作”与“作诗”(立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27日11:07 来源:解放日报 立 新

  可以说就是一夜之间,自称姑奶奶的“草根诗人”余秀华红了!即所谓网络的“病毒式蔓延”,但还是有一些人,会相信数字的不断累计,会达成某个伟大的梦想——这可以是一种激情,也可能就是一种纯粹的惊喜。“好事啊!”一群朋友在微信里赞叹,对于诗,对于贫困中的诗人,或许两者皆是。据说余秀华第一本诗集签约,首印至少10000册。这在诗集出版成为出版社“毒药”的今天,不啻为一个“神话”。

  却有人嘎地发笑了一声。撇嘴说:标签,策划,脑瘫,抄袭……

  从身体写作到下半身写作,再到……诗坛这是怎么啦?

  我只能说自己不清楚也不明白,无知而有畏,所以只能转述他人之高见:或者能把快乐齐刷刷还给诗歌读者。于是,既已上船,就等于买了票,连某些竞立诗潮的诗人,都觉得再查诸如谁写的《我穿过一座城市去□(此处加框)你》旧账已是多余。还有什么可玩的,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的手段,技巧,花样,所有的所有,也就是所有而已。那是有惑不解,或更是无惑不解。

  身体的美学或丑学,身体的感觉或者器官本身,都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题材与材料,如用当代诗歌创作的大量实例,则可以充分证明新诗的开放度、临界点意识、生命体验等。但这一切应该也是可以质疑的,至少需要给予检视——除此就不是现代汉语诗歌对世界的开放姿态了?至少可以问一问吧,诗歌史上那些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歌德、普希金、波德莱尔、狄金森——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难道这些诗歌能用某个类型写作来解释和框架?为什么今天我们诗歌的味道变得这么不同寻常?

  在古汉语中,文就是化。而且汉语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神性语言的象征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关系性、临界性……

  而有人一直很不舒服地关注着由某类退化现象导致的诗意消解,尤其在微信时代,某种“粗粝”在诗歌面前也并未止步,并且诗歌发展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即所谓身体的表达,向来直接,甚至简单。

  由此看来,确实“穿过半个中国”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对读者来说,它既不是思维训练题,也不是为了冲刺招生限额的词语训练,也不是某种没有结构的和附带的思想、联想,也许那却是可以靠手指灵巧取得的“生猛海鲜”——对于词语的吃货而言。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

  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

  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余秀华,并没有隐瞒不大成功的作品(就像没有隐瞒身体的残疾一般),她却已经让大众分享了放肆又漫长、艰巨而“去”的过程,没有这个也就没有了她的成名,可也不会招来所谓专业的海量批判。

  一气读了余秀华的几组诗,觉得她该是受过较长期的诗歌训练的,再查看她的履历,也证实了这一点。除了好些较“狠”的动词使用(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导致了某些气息不贯通、部分词句的“摇摇 晃晃”,可我以为她的诗还是有灵气以及有天赋的。但如果仅仅依赖于一二行惊艳的句子,或者数个漂亮的比喻,也足够任性,于一首诗整体的完成度却还有待提高。一首好诗还得要建构诗的时间与空间,开拓纵向的深度以及横向的广度。稳健的笔法并不会破坏诗意,只会使它的表现更为完美。

  怕只怕疯狂点赞的热情退潮后,真正的诗意也随之而褪去。毕竟,当代诗歌的发展史,已经一再提醒我们,诗歌的本身,才是文化存在乃至社会存在中的不可或缺!

  这个问题才是最终不能回避,也不容回避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