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傅宁军:生活厚土的时代折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21日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如果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现了创作来源于生活的文学本质,那么,写作的实践使我深切感到,“深扎”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提倡,更应该是作家的一种内在的自觉。报告文学没有捷径,只有你的身心接地气,你的作品才能接地气。

  多年来,我撷取着改革开放大潮激起的浪花,采访过大桥建设者、救灾志愿者、大学生村官,还有公安干警、高科技人才、乡村道德模范,以及大学生军人。在这些普通的人与普通的事当中,有着平凡中的不平凡,有着无限丰富的生活内涵,停留于书斋的主观判断,就很可能会忽略当下的社会现实,错过了就在身边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太多感人的故事就在生活土壤里。

  我曾经揣着一大堆问题,奔向苏北一个又一个乡村。身在税赋大省江苏,我没想到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经济薄弱村,地处偏僻却又求贤若渴。在几乎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我与大学生村官朝夕相处,到养鸡场,到猪圈,到蔬菜大棚,到五保户家,时常汗流满面,裤角粘满泥巴。得到他们的信任,他们愿意掏心里话,讲述“白领梦”是如何变成“乡村梦”的。他们的勇气与坚持,他们的困惑与挫折,点燃了我真实书写他们的满腔创作激情。

  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我在捕捉大时代的回声,持续关注着大学生,这些受过高等教育而又有社会责任的青年才俊。我采写新一代大学生军人时,进山沟,下海岛,到演习场,了解大学生军人的心态。乍一看,这些大学生大同小异,但我沉下去,就发现他们各自的经历,如同每一片树叶都与众不同。许多具体的人物故事,与改革开放的变革分不开,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

  我坚信,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为了这份感动,采访中我付出了许多。然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报告文学无疑是离现实最近的,作家必须更新观念,保持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时时警惕不用想当然来代替真实世界的丰富多彩。

  如今,蓬勃兴起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热气腾腾,给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从苏南经济活跃的张家港市,再到苏北欠发达的睢宁县,让我思考,如何认识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如何书写新时代的“乡土英雄”?

  比如,对于当下的现实,无论是乡土文学叙事,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裂变,并不局限于某一固化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数亿农民兄弟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无疑值得作家多多关注。但同时,还有许多新农民,他们不离开家乡,要把家乡建设得像城市一样美好,同样值得作家去关注。

  从概念出发,还是从生活出发,起点不同,落点就不一样。我一直关注两岸关系,近些年,我多次前往昔日炮战过的沿海地区,关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写出了《此岸,彼岸》。两岸关系是一个宏大主题,而它投射在普通百姓的身上,由武装对峙到相互交往来,两岸的普通人是主体,最有说服力。作家的笔下要有时代感,但时代的元素就渗透在生活最底层的人物身上。认识了他们,就认识了时代。写好了他们,就写出了时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