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乡土作家宋今声 把故乡的人和事变成散文(高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9日02:23 来源:城市晚报 高鸿

  人物介绍

  宋今声,笔名沙岭樵、郑冀戬、倪汉,双辽市作家协会理事,四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双辽市书友协会秘书长。散文创作已经形成独特风格,散文、杂文先后多次被《四平日报》、《吉林日报·东北风》、《中国征信》、《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华合作时报》、《新科教》、《金融博览》等报刊杂志刊发。

  城市晚报四平讯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吉林省双辽市郑家屯镇67岁的“一介书生”宋今声,仅有小学文化,却以惊人的毅力,每天晚上读书两小时坚持50多年,由辛苦在格子上笔墨耕耘,到电脑键盘上敲打,如今成了四平市小有名气的乡土作家,让故乡的人和事,洋洋洒洒变成了散文、杂文、新闻、辞赋,见诸报端和网络,散发出缕缕芬芳。

  小学文化一边务农一边文学创作

  1962年,宋今声仅小学六年级毕业,因家贫辍学回家务农。那些年,他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上穿的衣服缀满补丁。母亲病逝后,他的父亲带着四个儿女艰难度日,家境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他是家中的长子,自然要带头吃苦,为了省钱,从春到秋,光脚下地干农活,样样精通,还掏过厕所,修过路,捕过鱼。

  虽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很累,他仍然舍不得晚饭后撂下筷子这段宝贵的读书时光。每当村里人进入了梦乡,他便点燃煤油灯,趴在炕上奋笔疾书白天已经想好的得意之句。有时胳膊架累了,胸脯硌疼了,便披上衣服来到屋外抬头眼望天上的星星。稿子写成,次日清晨便装在自己手工制作的牛皮纸信封里,上工时带在身上,以期碰上邮递员或托付给进城办事的人捎到邮局寄出。

  1974年秋,宋今声用旧土坯头在自家屋里一角搭砌了一个一米半见方的土框,上边整齐地摆上向日葵秆子,再用碱泥抹平,阴干后,用塑料布铺在上面,就当成了“写字台”。一次,生产队干部们到各家各户检查卫生,凑巧那天他在家,有人看见了他用土坯和碱泥搭成的“写字台”,戏谑说:“你这小子整的‘办公桌’还挺时髦的啊!”

  就是在这张“写字台”,陪伴着宋今声每天晚上两小时的文化生活。东北农村的冬季,本来屋子里就已经很冷了,伏在冰凉的土台子上读书写字,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冻手冻脚,那是每年冬天必须经过的一番痛苦。他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尽管条件那样艰苦,可是在读书时的头脑却十分清晰,这或许就是“身处贫寒地,万苦志不夺”的缘故吧。

  备受尊重痴迷文学到处“淘宝”

  记得有一年开春,为了雨季防止屋子漏水,几名村民帮屯子里挨家抹平房顶,宋今声负责往房顶上用铁锹扔泥,因使劲儿转身过大,一不小心把兜里揣着的笔记本掉进了泥堆里,当他跳下板凳伸手到泥堆里取笔记本时,一位大叔正在往泥堆里撮泥,发现了笔记本,便停下来不高兴地用近乎教训的口吻说:“庄稼人以干活为本,干活揣着书本,胸前别着个钢笔,净假装脱产干部!”听了这话,宋今声似乎蒙受了极大的侮辱。

  后来,宋今声被调到双辽种羊场场部工作,还是这位大叔夸奖他说:“有能耐的人啥时候也埋没不了哇,这要是不会写,就得在咱这土里刨一辈子食!”

  1981年夏,屯里“挂锄”后,家家去出劳动力到外地做工,中午在一农民家做饭时,看见这家墙上糊的报纸上有1978年10月31日的《光明日报》4版文学专栏里的文学评论《<文心雕龙>再议》。由于那时他正在读《文心雕龙》),于是便央求着户主把这张报纸从墙壁上抠下来。后来,他听说当年这户人家新糊的屋子是给儿子结婚用的新房。按理说,新糊的墙壁是不应该用刀划的,更何况是娶媳妇用的新房了。但是,这家户主却能“忍痛割爱”,分明是在成全他这个“土秀才”。

  每当提到这事儿,宋今声不无感慨地说:“故乡人多好啊,是他们的淳朴、实在,我的文学创作里有他们一份功劳,使我在那种艰难困苦的年代和环境里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让我从黑土地里走出来,步入向往已久的读写天地,拥有了自己的一块精神乐园。

  文章受宠年迈老人成了香饽饽

  多年来,宋今声的家中收藏了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诗》、《太平御览》和四书五经在内的各种成套典籍名著2000余册。1985年后,他的文友们曾经多次敦促他走出双辽种羊场,可是由于难以割舍几十年养育他的家乡故土,面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缕炊烟、一点灯光,他都能抒发情怀,写出篇篇有滋有味的好文章来。其间,宋今声曾经连续多年被吉林日报、四平日报等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0年,一没文凭、二没学历已经43岁的宋今声,凭着自己的写作实力被调入双辽种羊场党委机关工作。他非常珍惜这次机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工作之余,更加发奋读书,潜心文学创作,凭借多年来田园生活的积累,他所创作的散文以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可读性,深受读者的喜爱,许多读者把他的散文从报刊上剪裁下来收藏。四平日报原副总编辑于云飞就曾经多次剪裁收藏宋今声的散文杂文,并在宋今声去四平日报的时候,于云飞指着办公桌玻璃板下的剪下的文章给他看,意在鼓励,也是肯定。

  2000年,宋今声下岗,他开始了人生旅程的二次“创业”。先是在长春市两家媒体打工,兼职在一家企业集团吉林分公司担任企划部主任,每月收入不菲。正在他孜孜以求之时,患上急性膝关节炎,无奈之下,回家养病。

  2002年4月,临时调到《双辽日报》参与编写《与改革同行》一书。同年8月1日,受聘于双辽市农联社从事文秘工作。2008年1月,受聘到双辽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工作。2014年8月19日,四平日报社邀请全市社会各界50多名专家、学者、作者召开“城市记忆和收藏天地专版”座谈会,宋今声非常荣幸地受邀,并在会上倾心交流,受益颇深。2014年9月29日,四平日报社召开复刊30周年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知名作家、通讯员云集,表彰了两名优秀通讯员特别奖,来自双辽市的宋今声获此殊荣,四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京燕为他颁发荣誉证书。

  宋今声在笔墨耕耘期间,著有《增年录》等三本散文集。他的杂文《小心划下你今天的每一笔》在1996年度6月被吉林省纪检委机关期刊《浪淘沙》取为卷首语,杂文《珍视清白》在2012年9月被陕西省纪检委机关期刊《党风与廉政》取为卷首语,杂文《无求与当求》在2013年5月23日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

  他曾先后创作百余首辞赋作品,已被国内各级报刊采用40余首。2015年1月,他的《春赋》和《补丁赋》被新创刊的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国辞赋》杂志采用,并有10余首辞赋被《中华辞赋》网站采用。他所创作的中篇小说《野岗情缘》和《祸乱下河湾》分别在《双辽日报》和《辽水文学》连载。

  年近七旬的宋今声,从坎坷和困境中得到了历练,获得了大量的文学财富。如今,他正凭着多年的读写积累,在生活的积淀里挖掘着、翻检着,用自己娴熟的笔触描绘着纯真心曲,泼洒着清新芬芳。“我很平常,也很一般,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着我的文学之路。”宋今声非常谦虚,且坦诚地向记者感慨他的内心世界。

  (记者高鸿/报道本人供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