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作家笔下的过年景象(侯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9日02:09 来源:泉州晚报 侯坤

  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年记忆。在著名作家们的笔下,也有不少关于过年的描写,或生动,或谐趣,或真挚,都令人印象深刻。

  “红色春联贴在每家门上,写着:好运、快乐、和平、富贵、青春。因为这是个大地回春,生命、发达、富贵复归的节日。”林语堂在《庆祝旧历元旦》一文中,给出了他对过年的大体印象。接下来,他这样写道:“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父亲失了他们的威严,祖父更比以前和蔼,孩子们吹口笛,带假面具,玩泥娃娃。乡下姑娘穿红戴绿,跑三四里路到邻村去看草戏……有人饿了,就煎年糕来吃,或用现成的材料下一碗面,或到厨房里偷两块冷鸡肉。”爆竹声声,孩童欢愉,看草台戏,吃煎年糕,一幅民国时期的过年图景,被林语堂勾勒得如此清晰入眼。

  冰心在《童年的春节》中对新年美食的描写,读起来让人垂涎欲滴。她写道:“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而关于年夜饭,冰心则这样写道:“除夕夜,我们点起蜡烛烧起香,办一桌很丰盛的酒菜来供祖宗,我们依次磕了头,这两次的供菜撤下来,就是我们的年夜饭了。”看起来,冰心的过年记忆称得上有滋有味。

  同样是写过年时的食物,梁实秋的印象与冰心大相径庭。他在《过年》一文中写道:“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还说:“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显然,嘴刁的梁实秋对这些过年的吃食不大满意。

  过年除了美食,当然也少不了娱乐。冰心说:“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看得出,冰心记忆里这热闹的“花会”颇为有趣。

  沈从文在他的《忆湘西过年》中描写了另一项过年的娱乐—龙灯,他写道:“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这热闹场景,仅是读到就令人心驰神往。

  透过作家们笔下对过年景象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时代春节的气氛和文化传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定会永远伴随一代代中国人成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