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植根泥土的“鬼才”作家贾平凹(陈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9日00: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 丹



  从40年前带着“土地味儿”步入文坛,到今天成为作品等身、个性独具,被冠以“关中大鬼”、“鬼才”美名的著名作家,贾平凹一直深深植根于那片带给他无限灵感的秦川大地,关注着平凡人的命运,始终坚持做自己。写作对他来说,就像是磁场强大的磁铁,他甘愿做铁钉。

  谈及去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贾平凹回忆说:“会议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家一一握手交谈,还问我最近有没有新作,我说刚出版了一本叫《老生》的长篇小说,他说:‘好啊。你以前的书我都看过。’”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作为一省文学带头人及文学艺术家,贾平凹深感责任之重大,更加体会深刻的是:文学创作必须接地气。

  《满月儿》让他一炮而红

  贾平凹眼睛明亮,目光敏锐,你见他混入人群低头不语时,他便是在观察,在感受。他对写作有着无比的执著与热爱。

  当年,他读了两年的初中,学校便放了长假,14岁的他只能回家务农。后来,他有幸到水库的工地写标语、办战报,算是跟文学沾上了边儿,那时为充实报纸版面而写的诗,便是他创作生涯的开始。

  当年的《延河》杂志不断收到贾平凹的稿子,编辑们都已熟悉了这个有点怪的名字,但是贾平凹每次收到的都是退稿函。他那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墙上,贴满了大江南北各大报纸杂志编辑们铅印的或是手写的退稿函,而这更激励着贾平凹通过写作赢得尊严。

  1978年,“文革”后的文坛一片死寂。贾平凹创作的短篇小说《满月儿》在《上海文学》一经发表,月儿那青春靓丽、阳光活泼的形象便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梦中女神。那年,《满月儿》获得中国作家协会评选的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自此他声名鹊起,大江南北的约稿函开始疯狂涌入那6平方米的小屋。小屋里散发的陕北“土地味儿”也迅速由西北扩散至全国,他作品中没有遮羞布、没有隔膜感,这种古拙而淡然的气息赢得了读者的心。

  接下来,文学之路于他较之前显然平坦了许多。作品无须再毛遂自荐,未等完成,约稿的出版社便已排队,是毫不夸张的卖方市场。《商州》、《浮躁》、《妊娠》、《废都》相继出版。

  坚持创作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身处中国社会的改革浪潮中,贾平凹对大时代下乡村生活与人们思想变迁中表露出来的问题洞察深入,情有独钟,他将自己对农村城市化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和怪相的思索融入每一部作品。虽然当时的知青文学盛极一时,他也曾与知青们一起劳作,朝夕相处,但他还是坚持创作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2005年,一部寄托了贾平凹如大地般深沉情怀的《秦腔》为他摘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桂冠。说到《秦腔》,贾平凹有着自己的情结。秦腔在广袤的八百里秦川吟唱了数千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秘力量。对于听着秦腔长大的贾平凹来说,它诉说了历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苦难与喜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辈辈农民的繁衍生息,被誉为书写当代中国农村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

  朴实无华不善言辞

  熟悉贾平凹的人总会调侃地说他吝啬、抠门儿。对别人、对自己,他皆如此。

  请他作序、题匾额、讨字画的人很多,如若设宴款待,贾平凹是从不挑剔的,羊肉泡馍、肉夹馍都是他喜欢的,当然,他几乎是从不埋单的。

  说到穿衣,大家吐槽的更多。一个早年交往甚多的朋友这样说他:“一件黑色的夹克、一条灰色的裤子、还有一个老旧的包。这个月见他是这一身,下个月见他还是这一身,而且足足见他穿了好几年。”

  农民的朴实无华一直是贾平凹不变的生活作风。

  贾平凹不善言辞,木讷沉稳。公开的讲话和发言对他来说极具挑战性,普通话更是他的一大难关。他在散文《说话》中写道:“我努力学过普通话,舌头发硬,就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普通人才说普通话,后来想,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我也不说了。”相比面对面的采访,贾平凹更习惯用笔来回答,这样的采访对他来说省时又应对自如。

  “鬼才”的悲悯情怀

  贾平凹的文字多是朴素的、通俗的,但却字字深藏着他对平凡世界里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同情;贾平凹笔下的故事是琐碎的,但却是一个时代变迁镜头下的历史真实。也正是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加之他对人性的细腻体察,常常让人在后知后觉中感受到他作品中的深刻哲理。这种古朴清淡又极具叛逆和张力的写作特点,使他成为文坛不折不扣的“鬼才”。

  从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到近年的《古炉》、《带灯》和《老生》,贾平凹的书名多是两个字,他说:“我最多有三四个字的书名,也是偶然为之。两字给人一种好记又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

  提到《老生》的创作,贾平凹这样说:“有责任把历史写下来,给下一辈人做个参考。”但这部书的创作,差点难倒了这位文字魔术师,《老生》曾经3次中断,难以为继,但为了将历史归于文学,贾平凹重走了一遍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常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只是“吃烟”。在烟雾缭绕中,他重拾自己的记忆,将其归于文字。《老生》上市不久,便已多次获奖,喜报连连。但贾平凹每次都会自我调侃说,《老生》是烟熏出来的。

  笔耕不辍的劳模作家

  出道40年,贾平凹获奖无数,却从未停止过创作。他应酬少、出省少、出国少,但却是同时期作家中作品最多的。近几年,他的创作效率大有上升趋势,4年时间,贾平凹陆续推出了《古炉》、《带灯》与《老生》3部长篇小说。

  他是真正的笔耕不辍。贾平凹不上网,不用电脑,所有的创作依然只靠一支笔。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小时候没有学过拼音,学习电脑太难了,别人教过他开通了微博,上面只有2010年平安夜开通时的一张照片和一句“圣诞节快乐”,而粉丝却有24万多。在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微博“涨粉”而绞尽脑汁时,贾平凹还是在用自己最传统和最熟练的方式创作着他喜欢的作品。问他作品如何修改时,他说:“我是重抄三遍。像我写了10万字的小说,实际上是写了30万字。这一次是从第一个字开始写,下一次还是从第一个字开始写。”他说,年轻时,在楼道里突发灵感,会拿起烟盒里的锡纸写上文字,编辑直接就拿走了。贾平凹的手指修长而灵活,写字工整而飞快,只是由于常年“吃烟”,手指被熏得微黄。

  近些年,作家纷纷向编剧转型,靠作品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而红起来的作家比比皆是。而贾平凹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够以其他形式呈现给观众,却似乎并不感兴趣;对于同行的华丽转型,也丝毫不艳羡。很少有作家像他这样如此专注于写作并仅仅依靠写作获得如此大的名气。写作对他来说,就像是磁场强大的磁铁,他甘愿做铁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