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烽火年华的生死恋情——追忆延安时期的老作家柯蓝先生(剑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5日10:38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剑 钧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那位讲故事的老人在七年前就已经仙逝了,他就是我敬重的著名作家柯蓝先生。柯蓝先生是延安时期的老作家,原名唐一正,生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当年我的散文诗创作曾深受柯老的影响和厚爱,他在《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一书中还曾提及过我的作品。每次拜访柯老,我都会受到一次思想和艺术的熏陶。有一次我到深圳参加中国散文诗学会的颁奖活动,在柯老的家中,在我冒昧的询问下,柯老讲述了让他铭心刻骨的初恋女孩儿的故事。

  1937年,毛泽东的恩师徐特立奉命到长沙组建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唐一正的父亲唐贻承和徐特立是同乡、世交,曾共同发起长沙新文化运动。徐特立热心介绍追求进步的唐一正前往八路军一一五师学兵队。年少的他虽说想去延安鲁艺深造,但还是去了驻守山西的那支学兵队。那会儿,学员的生活危险而艰苦,一次,学兵队驻地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大队长负伤了,唐一正受命护送队长到前方医院就医。

  在八路军的医院里,他邂逅了一位漂亮女孩儿,她是南洋华侨富商的千金,气质高雅,心地善良,聪慧可爱。当初,当地华侨联合会为支援国内抗战,向八路军总部赠送了大批药品。女孩儿在代表联合会运送药品之后,出于一腔爱国热情留在了山西的八路军医院,做了一名战地护士。几次交谈之后,情窦初开的女孩儿为唐一正身上所洋溢出的文学才华所深深吸引。共同的文学爱好和志趣让一对少男少女碰撞出爱情的火花。那一年,他十七岁,她十六岁。他原本打算护送大队长之后就赶回学兵队,但大队长却昏迷不醒,他便又陪队长待了近一个月。两个有情人待在一起总有道不完的文学,说不完的情话。

  “那是一种战地的浪漫。”柯老对我说,“那种情愫是从未感受过的,真的太好了!”女孩儿很多情,每天吃过晚饭,两人总是坐到一起聊天,畅想明天。他们相约,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去鲁迅艺术学院深造,共同去实现文学的梦想。

  分别的时刻到了,队长终于苏醒过来了,他也要归队了。唐一正返回前线前,女孩儿对他情深意浓,难舍难分,他们畅想着未来的一天,牵手扶肩走过爱情的芳草地,相互依偎蹚过爱情的长河,只愿平生一直有你陪着我,有我伴着你,在生命行走的路上,随着岁月一道慢慢地变老……

  那是一段炮火硝烟的浪漫,虽然天各一方;但也是一段情意缠绵的浪漫,随着飞云相恋,伴着晚霞相依。生与死,爱与仇都交织在一起。唐一正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中的恋人,在经过四十五天难熬的日日夜夜,大队长伤愈归来,他兴奋极了,急切想听到她的消息,但大队长却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含泪说:“这是她的,你留下吧!”

  原来,他归队不久,她就牺牲了。当时她在河边为伤病员洗纱布、血衣,日机来了,她往回跑,本来可以安然无恙,可是,她看见河边还有几个拄拐杖的伤员,便放下手里的东西,转身去救那些伤员。在她第三次往返时敌机俯冲下来,女孩儿用她那娇柔的身躯扑在了伤员的身上,连中八颗子弹。柯老听大队长讲,女孩儿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在喃喃呼喊着“一正”的名字。他闻之泪如泉涌。

  女孩儿牺牲后,唐一正一连许多天都是精神恍惚,悲痛不已。他心里在不停呼唤着女孩儿的名字。女孩儿的音容笑貌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五十五年之后,柯老回到故乡长沙,在曾经的避难故地重游时,为乌川小学的孩子们提笔写下了“谁说记忆属于过去,记忆给未来增添力量”的诗句。

  我写到这里,恍然想到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留下的诗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还清晰地记得柯老在谈及这桩凄美恋情时,眼里闪烁出的泪光。为了当初两个人的相约,他考取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了永远纪念心中美丽而英勇的恋人,唐一正在1939年向延安党组织申请,从此改用那个女孩儿动人的名字:“柯蓝”。

  “在鲁艺的时候,当老师点到‘柯蓝’的名字时,我和她在一道回答,当我创作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都在署上我们两个共同的名字。”柯老动情地说,“我永远的恋人柯蓝这么多年一直都在陪伴着我,我也在用她的名字继续地活着,直到永远。”而今,柯蓝先生驾鹤远去了,去寻找当年那个漂亮而可爱的女孩儿,那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凄美而感人的爱情。细数漫漫人生路,柯老在用一生来书写着对一个女孩儿的承诺。

  如今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柯老留给后人们的不光有一代又一代传诵的文学精品,还有足以让人为之动情的爱情故事。那个名为柯蓝的女孩儿,用生命诠释了爱情的真谛:爱情如歌,可以超越时空传递遥远的思恋;爱情如诗,可以跨越时空诉说生死的恋情。一个男人的人生精彩程度,与他相爱的那个女人的名字紧紧相连;一个女人的生命旅程长远,与她相恋的那个男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链接:

  柯蓝,当代著名作家(1920-2006),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文协党组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等职。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任湖南省文化局副局长。文革后任《求是》杂志文艺部主任、编审。其作品有:与文秋合写以秋收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暴动》(原名《秋收起义》),以及反映海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集《早霞短笛》,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儿童文学作品《王孝和的故事》《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少年旅行队》《柯蓝文集》《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