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学传统与新媒介促进新诗大众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3日09:4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少君

  诗歌在中国有着广大的市场,中国人素来通过诗歌来守护自己的心灵世界。在崇尚内在超越的中国文化中,诗歌是一种心学。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人学习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为了提升境界。当今恰恰是一个精神价值出现危机、传统道德伦理离析的时期,同时新的价值、新的观念正在建构,诗歌承担着一系列关乎心灵的使命,比如个人情感的抒发、个体精神的救赎和安慰。人民大众在生活中经历着、感受着,并通过写诗这一古老而有效的精神疗养方式来安抚自己。一旦有人写出好诗,大家就积极地去推广。因为,中国自古有这个传统,又有人心基础。

  每一次文学革命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每一次技术革命也必然带来文学的变化,释放文化创造力,创造文化新潮流。甲骨文时代,文学读者非常少,作者也不多,无论阅读或写作,成本都过高,非贵族不能为。文化成为垄断之物。到了竹简时代,情况有所好转,所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文化浪潮——诸子百家争鸣。但平民百姓还是难以接触竹简。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得图书制造成本更低廉,携带更方便,教育也更为普及,其作品也更方便传播,大大释放了文化创造力,故积累一段时间之后迎来盛唐文化。林庚先生称唐文学是“寒士文学”,有“布衣感”,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李白、孟浩然这样出自偏僻之地的诗人,借助新技术的创造,读到流传至穷乡僻壤的文学经典,又能通过个人天才的创造获得认可,迅速进入中心。这些寒士布衣的创造,成就了最伟大的盛唐诗歌。技术发展带来两个益处:一是教育得以更加普及,培养了创作者,进而释放文化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读者;二是创作得以方便流传,使创作者获得动力与信心,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网络时代的到来,同样带来诗歌的繁荣与活跃。网络,还包括手机,使教育及传播更加便捷。在理论上,全球一体化时代,一个身处乡村的孩子,通过视频,可以接受和哈佛大学学生同样的教育,同样,他的创作也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球。当然,诗歌有其神秘的一面,绝非仅仅依靠技术发展就能成就,新的诗歌高潮的出现,还依赖长时期的积累、天才人物的出现、时代的风气与氛围等诸多要素。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教育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民主、文学大众化,是其必要条件和基础。

  作为最自由的文体,诗歌尤其受网络影响。网络解构了文化的垄断,使得诗歌更加普及,蔓延至每一个偏僻角落,同时也改变了诗歌的流通发表形式,原来以公开刊物为主渠道的诗歌发表流通体制被无形中瓦解了。只要诗歌足够优秀,风格鲜明,个性突出,就会在网络及众多新媒体中迅速传播。网络诗歌还打破了诗歌的地域限制,呈现更加自由开放的趋势,非常适合诗歌天然地自发自由生长的特点。网络及新媒体的出现,为诗歌的自由创造与传播奠定了技术条件,开辟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从理论上说,一个身处边缘乡村的诗人和北京、上海、纽约的诗人,可以接收同样多的信息与观念,进行同样多的诗歌交流,并且,优秀的诗歌也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全世界。“草根诗人”现象印证了这一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