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当代文学“经典化”: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面向(吴义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2日09:29 来源:光明日报 吴义勤

  什么是经典?就人类文学史而言,“经典”既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指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 品,又是一个无法精确检测和证明的修辞性概念,因为在不同的人看来,所谓“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等等词汇也各有含义。应该说,经典既有客观性、绝对 性的一面,也有主观性、相对性的一面,经典的标准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命名经 典的原因或标准。但我们看到,当今人们面对当代文学经典问题时,有意消解的就是它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从而形成了以经典的名义反经典的现象,并给中国当代文 学评价造成了极大困惑与困难。

  在此,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当谈论经典作家和文学大师时,我们总是仰视而崇 拜,对他们的局限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宽容原谅;当我们谈论身边作家和身边作品时,我们总是专注于其弱点和局限,反而对优点视而不见。问题还不在于这种姿态本 身的厚此薄彼与伦理偏见,而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当代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的最大后果就是对当代作家作品“经典化”的阻滞,对当代文学经典化历程的 拖延。一方面,我们视当下作家作品为“无物”,拒绝对其进行“经典化”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以早就完全“经典化”了的大师和经典来作为贬低当下泥沙俱下的 文学现实的依据。这种不在同一层面上的比较,只能使文学评价的不公正以及各种偏激的怪论愈演愈烈。

  其实,说中国当代 文学如何不堪或如何优秀都没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进行“经典化”的工作。对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不是对过往经典、大师的否定,也不是给当代文学唱赞歌,而是 要建立一个既立足文学史又与时俱进并与当代文学发展同步的认识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当然,“经典化”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凭热情和冲动一蹴而 就,但我们至少应该完成认识论上的转变并真正启动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当代文学究竟有没有经典?中国当代作家中有 没有大师?很多人认为,经典是过去时,与当代无关,因为当代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当代人与当代作家作品之间也没有必要的审视距离。这种错觉直接导致了 在经典问题上的厚古薄今。现在媒体上流行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命题”。其实,对于文学,每个人有不同的判断和理解很 正常,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存在对经典和“经典化”的双重误解,因而具有严重的误导性和危害性。

  首先,就经典而言,否定中国当代文学和对当代文学的虚无主义态度,单从学理层面看,就已陷入三大误区:

  第 一个误区,是对经典神圣化和神秘化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文学经典就是一个乌托邦化的、十全十美的、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这其实是为了阻隔当代文学和经典这个 词发生关系。应该明确,人类文学史上似乎也并不存在这样的经典。对每个时代来说,经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圣神秘的存在,而是那些比较优秀、能被比较多的人 喜爱的作品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中国文坛谈论经典时的乌托邦姿态,不过是遮蔽和否定当代文学的一种不自觉的方式。

  第 二个误区,是经典会自动呈现的误区。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文学经典的产生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个“标签”,一定是通过阅读才会产生意义和价值,也 只有在阅读的意义上才能实现价值。经典的价值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读者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这也是所谓文学永恒性的来源。所 以说,经典不会自动呈现,一定要在读者的阅读或者阐释、评价中才会呈现其价值。

  第三个误区,是经典命名权的误区。很 多人把经典的命名视为一种特殊权力。这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现代人还是后代人具有命名权;二是权威还是普通人具有命名权。说一个时代的作品是经典,是当 代人还是后代人说了算?某种意义上,时间确会消除文学的很多污染,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真相,但时间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此外,如果 把一切交给时间,还有个前提,就是对后代的读者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完成对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经典化使命。但幻想后人用考古的方式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 学进行经典命名,并不现实。一部被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而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品很难会被后代“考古”挖掘 为经典。此外,在经典命名的问题上,还有个当代作家究竟为谁写作的问题。当代作家是为同代人还是后代人写作?幻想同代人不阅读、不接受的作品后代人会接 受,这本身就是非常乌托邦的。更何况,当代作家所表现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当代人更能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这个角度说,当代人对一个时代经典的命名显然 比后代人更重要。第二个层面,就是普通人、普通读者和权威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追求文学经典评价的民主化。对一个时代文学的判断应该是各种文学声 音都应该能够有效地发出。当所有的作品都被阅读过、所有的声音都能发出来的情况下,各种声音碰撞、妥协、对话,会形成对这个时代文学比较客观、科学的判 断。作为文学研究者或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说到底,经典是主观的, 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 本世界中突围出来,就可能永久地被埋没。

  其次,就“经典化”而言,前述观点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学理缺陷,体现了对“经 典化”本身的误解。“经典化”不是简单地呈现一种结果或对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排座次,而是要进入一个发现文学价值、感受文学价值、呈现文学价值的过程。所 谓“经典化”的“化”,实际上就是文学价值影响人的精神生活的过程,就是通过文学阅读发现和呈现文学价值的过程。可以说,文学“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 史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当然是一 个真命题而非伪命题。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负责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