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在杜甫草堂读书(李治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1日11: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治邦

  我是写小说的,写散文和随笔确不是自己的强项,就好像你会吹唢呐,但你未必吹得了竹笛或者葫芦丝。我写散文少,写随笔多。之所以这样多写,就是想补充自己的文化积存和内涵,修养自己的文化情怀。我很幸运,生长在一个蕴藏着丰厚传统文化的风水宝地,天津真是一个生我养我的家乡。我很多感触是来自于这里,然后在这里升华提炼。比如我喜欢孙犁,我觉得他的语言很美,三言两语就能创造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意境,能在景致里写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心境,写出历史人文兴衰的故事,折射出许多人生的道理以及丰厚的情感世界。我在天津群众艺术馆工作了三十六年,也正是群众文化的土壤滋润了我,给我的写作增添了很多内容和生活。现在人们阅读散文的视野宽了,就开始喜欢梁实秋和林语堂等大家的散文,他们讲的是人应该怎么活着,主要的感觉就是真实,就是赤裸裸地面对社会,担当着文学的一种责任,挺起了知识的脊梁。我写散文和随笔就是想传承这点。我爱直抒胸臆。说起来,散文绝对不同于小说,没那么虚构,也没那么情节化和故事性;也不同于诗歌,没有那么夸张和讲究韵律,没有纵横上下对社会的呼唤。我就是想寄托什么,我喜欢伏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一种心境,讲述自己真实的感受。

  自己从文四十年,写了几百篇的散文和随笔,越来越有体味,那就是不刻意。喜欢散文的作者都是有情调的人,就好比喜欢诗歌的人都是有意境的人一样。我常年写小说,总觉得越写越有一种世俗感,急功近利。我就用散文来锤炼自己的文字力量,用随笔来补充自己的文化视野,总之是需要沉淀自己、思索自己。我写散文,写了不少的景致,比如镜泊湖,比如鼓浪屿,比如都江堰,比如纳木错湖,比如红其拉甫。写景色,写的都是我接触到人文景观的胸怀,写长春第一场雪的静穆,写敦煌鸣沙山的沙响,写内蒙古草原空气的香甜,写大沽口炮台的残阳如血。从林林总总的散文随笔中能看出自己对生活对历史的热爱和钟情。对笔下的各种人物,充满了敬仰。我写历史的变迁和沧桑,比如描写景色的烟柳,对暮色和薄雾的抒怀,对水鸟和渔船的情愫,都是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寻找散文和随笔的支撑点。写散文和随笔,让我懂得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对生活变迁的一举一动和自然一朝一夕的接触,品尝出什么是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我是想用散文唱出动人歌声,用随笔当做海河流水潺潺作响。我在大山大川里,尽情领略祖国博大的胸怀,品味着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努力修炼着自己朴实无华的崇高品质。

  散文总要给人以启迪,随笔也不是那么好写的,我可能是太喜欢散文和随笔了,总想着在写作前应该洗洗手静静心,放上一首古典的音乐营造一下氛围。我对文友们说,写散文和随笔也是锻炼你、熏陶你的一种方式,你浮躁了焦虑了,是不会写出好的散文和随笔。这十几年,我多次去成都,哪怕只待一天也要去杜甫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在这里创作诗歌两百四十余首。后来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得这座著名草堂得以保存。这里溪流环绕,亭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极具文化气息的园林。我每次到这里都有一种朝圣的感觉,或者说是敬畏心。我知道现在的草堂已经面目全非,远不是当年杜甫贫寒写诗的地方。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时作出的。一个诗人的感怀,一个诗人的情怀,就是忧国忧民忧思。站在他的雕像跟前,你会发现他的眼神炯炯,洋溢着一腔沸腾的报国热血。当地朋友问我,你来了好多趟,不觉得没有新鲜感了吗?我说,每次去都能得到洗礼,都能看看自己那份焦灼和名利,都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杜甫不在,草堂还在,诗歌的韵律依旧回响。杜甫草堂的回廊处有一家书店,摆放的除了杜甫的书籍外,都是中国历史文人的文献。我哪次去都要看书。我周边人笑我,说,你看书跑到杜甫草堂看什么?可我就在走廊深处,在绿树碧水旁边,静静地看书,品清茶淡饮,让心慢慢沉静下来。尽情吮着书香,在杜甫草堂看书就等于在天堂一样。游人走到那儿都会慢下来,即便不看也不会惊动坐在那里看书的人群。我在那儿看书,咀嚼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体味着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心境,逐渐消化着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在心里吟诵着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觉得写作也是需要一种心境的,有了心境才会让人思索,给人启迪。杜甫草堂给了我许多的净化,注入我很多的文学基因。我在那里阅读杜甫的诗句,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对感情的真诚和执著,是用血和心去写作。于是,离开杜甫草堂时,我总会有还要再来的想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