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国企变革的文学在场书写(杨献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1日10:09 来源:文学报 杨献平

  文学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发现和呈现“此时我在”这一宿命式的命题。因为,历史无从复原,后人的所有书写都是想当然; 未来不可预料,至少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难以精确地描绘未到来的某种人类生活具体情境。“此时我在”的意思是,深刻而自由地书写当代,对作家来说不仅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能力。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国企改革为例,就是一个宏大而牵涉甚广甚深的问题。可以说,国企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并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周闻道《国企变法录》可谓是近年来关注国企改革深入透彻的一部作品。

  周闻道以其国家干部的身份,全程参与三十多年来国企改革的深刻经验,以一个地区的国企改革历程和主要厂家(公司)和具体人为例,首次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深刻细致地呈现了这一壮丽而艰难、奇诡而又富有时代特征的“国家经验”和“全民记忆”。

  具体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一是用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发展的眼光拓展了文学的厚度和视野。国企改革,说到底是摆脱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按需产供、政府计划的一种商品配给方式,进而使得企业更好地依靠自身能力,融入市场这个无限“疆域”中,并且以市场自身规律来进行调节。周闻道多年目击并直接参与国企改革,又是经济学专家,后来又成为一个地区的国企改革主要负责人,正因为他具备了这样的一种优势,加之多年来致力于经济学研究,在驾驭这样宏大的题材上,不仅游刃有余,且还能文理兼通。如他在本书 《你看这匹老马》《红旗下的蛋》 等篇章中的诸多观察和论述,去俄罗斯寻找和借鉴经验时的发现和思虑;又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总体式的回顾,特别是关于促进国家发展、经济繁荣必然要对国企“痛下杀手”“全新改造”的意义和艰巨性的论述,既联系个人经验,又融入高层决策和国企现状。使人从更多的角度,立体地感受到了国企改革之初那种“纠结”“矛盾”与“不得不为”。这样的一种姿态,视野是宏大的,“结构”的文学书写也增添了厚度。宏大不仅是指这本书的题材,还是一种襟怀。文学的厚度不只是一些形而上的理论,还是一种精神的畅达与文学对于重要事件的艺术化把握。

  二是呼之欲出的在场感。如书中写“我”到市经贸委报到之后发生的事情,一个农机厂技术改造问题。尽管斯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成功,但在城镇尤其是国企当中,一些人的思维和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再加上当时的“投机倒把”活动猖獗。因为身在政府有关部门,一些熟人便开始请托弄紧俏设备和物资,“我”当然拒绝了。这一细节当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比如新旧观念的交锋,时代在特定时期的乱象或者说必然现象,人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出现“物化”的迹象,如此等等,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在场感。

  三是自由清亮的文学气质。周闻道对于语言的把握是精到的,朴素、深切,是一种严肃的生动,自由的清亮。最好的文学语言就是精准。因为这样的题材,周闻道自觉摒弃了诗意的表达,浪漫化乃至纯文学式的呈现,而是用一种短促有力的语言方式,把一场时代风云纳入笔下,呈于世人。关于这两点,在《突围战》和《破与被破》《用活吃够》《未完赌局》《国企老总》等篇章中尤显淋漓尽致。

  国企改革,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典型性的全民记忆。可以说,国企改革的路子很长。作为根深蒂固的一个“政企”特色浓郁的经济产物,国企可谓是一个深水区。周闻道能够娓娓道来,以一种自信的态度,上下统揽,左右辐射,使得这一题材在他笔下鲜亮通透,一目了然,可谓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路线图”和“国企改革微缩景观”。难能可贵的是,周闻道还在矛盾交织、多方博弈、情况复杂的“攻坚战” “赌局”和“破立”中,将眉山这一风景秀丽之地的历史渊源和自然人文如数家珍,从而丰富和凸显了该书的文学品质。

  (《国企变法录》,周闻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