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瞻对,是一块怎样的“铁疙瘩”(夏学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06日10:59 来源:解放日报 夏学杰

  历史上的瞻对,位于今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一带。这个只有县级大小的土司部落,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贪婪的土司觊觎“邻居”的富饶,时不时地来侵地掠财。从雍正八年到光绪二十九年,清朝政府曾七次出兵,却每次遭遇顽固抵抗。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又引来了川藏之间的争夺,双方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直至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未经战斗而解放了瞻对。

  阿来之作《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讲述的就是瞻对这个神秘地方的传奇故事。

  书后封有这样一段文字:“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瞻对人尤甚。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真的仅仅是因为瞻对人的强悍而让清朝廷束手无策?我在书中并没有看到如项羽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力者,瞻对人也并非个个训练有素,很多人不过做过夹坝(即强盗)、有些身手而已,这样的强悍不至于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我倒是觉得,他们在地理上更占优势:瞻对深峡密林、地势险要,且与京城相距遥远,就是与四川省,与雅州府,传一条消息都要半月以上,真可谓天高皇帝远。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清兵的无能。即便是在文治武功方面颇为人称道的乾隆盛世,地方大员们也常常采取虚报、瞒报的手段,联合作假。瞻对之战,更像是一场费了不少真金白银、却从头至尾在假唱的演出。阿来在书中写道:“真正的问题还是体制酝酿腐败,不但造成财富以非正常方式向少数人集聚,腐败更重要的恶果,是这一体制上下的懈怠因循,渐渐造成吏不能治而兵不能战。”

  吏不能治,兵便不能战,历来如此。

  刚开始阿来写得颇为幽默,有点俏皮,有点调侃。光看他解读大臣上奏、乾隆答复一段,便让我忍俊不禁——即便强势如乾隆者,也有“有钱却不能任性”的无奈时候,不得不软硬兼施,甚至有时还得哄着大臣们干活。但读下去,文字便沉重起来了。因为你眼看着历史不断在按老套路重复,教训屡屡不被吸取。嘉庆年间,清朝对瞻对的用兵简直就是乾隆时期的翻版。“嘉庆皇帝是清朝第三次向瞻对出兵,但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说他怎么那么傻,都不看看父亲的处理档案?”作者也是忍不住嘟囔起来。即便是战胜,这胜利也殊为可疑——总是草草收兵,带着敷衍的意味,时局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没有所谓的教化的普及,也没有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提升,百姓依然迫于生计,用做夹坝来让自己活下去,土司的贪婪有增无减。

  就这样,历史陷入了一种可悲的循环。更可悲的是置身其间的人并未觉察出这种可悲,反而培植出一种异化的英雄崇拜。贡布郎加,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残暴之人,竟然被当作英雄崇拜,其事迹不断被书写,甚至有学人将其指为藏族农民起义的领袖。而在阿来看来,真正的英雄应是撒拉雍珠。1889年,撒拉雍珠领导了一次反抗土司的农奴起义,他集众宣誓:“我欲为民除害,勿杀好人,勿掳财物,封其府库,以待汉官。有违者吃吾刀!”讽刺的是,这次清廷倒变得很有“武功”了,很快予以镇压。阿来感慨:“对于那些真正反抗朝廷的战斗,每一次都代价巨大,虎头蛇尾,不得善果。倒是这会镇压一心要归顺朝廷的瞻对起事百姓,如此迅速就得了完胜。这是瞻对百姓的悲哀,在一直声称要‘用德以服远人’的清廷,则是一个荒诞无比的巨大讽刺。”遗憾的是,关于撒拉雍珠的事迹几近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少有人关注。

  本书获得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授奖词写道:阿来“通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细致艰辛的案头工作,以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地方史作为典型样本,再现了川属藏民的精神传奇和坎坷命运。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重审历史,并在叙述中融入了文学的意蕴和情怀。”

  翻阅史料,搜集传说,探访实地,阿来从文学走入现实,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康巴传奇。但,讲故事显然不是他的目的,他更着意于探求传奇的背后,是什么成就了传奇:

  清廷出动数万人、耗时一年半载都不能收复瞻对,在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何可以兵不血刃地解放瞻对?瞻对,究竟是一块怎样的铁疙瘩?又是怎样被“熔化”的?

  答案都在书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