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雷加,人民的作家——纪念雷加百年诞辰(崔道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29日12: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崔道怡

  雷加当年曾为《人民文学》创刊40周年题词,他写的是:“《人民文学》为人民,人民万岁。”配发的照片显示,他站在高山之巅,手捧着一架照相机。这句题词和这帧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标志了雷加的身份,传达了他的胸怀。他是一位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家,他要为他所热爱与忠诚的人民,拍摄具有历史意义的相册。

  人民的作家,应该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为他所处地区民众的风情与命运,做艺术的见证人和代言人。雷加正是这样的作家。从1937年创作《平津道上》,到2007年展开《风光无限——文学回忆》,跨越两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雷加通过心灵的相机,运用优美的文笔,为时代地区民生民情,摄取了一系列艺术写真。他的作品,无论小说、特写或散文,都映现时代的身影,传递人民的心声,魁伟雄浑,语重情深,可以说是历史车轮的辙印。

  他出生在鸭绿江边,“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抗日辗转卢沟桥畔。《平津道上》抒发的就是爱国青年冲破敌人的封锁奔赴前线的激情。1938年,他作为延安文化协会成员,走向战场,第一个报道了国际友人白求恩的事迹。1945年,他从延安回到丹东,被分配当造纸厂长。五年厂长生涯为他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使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家。

  我最初读雷加的作品,就是发表于1954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春天来到了鸭绿江》。这部长篇小说,跟随后另两部新作组合,总题名《潜力》三部曲。它们以“八一五”光复后东北地区解放战争为背景,勾画工业战线干部工人克服困难、恢复生产的拼搏情形,展示我国大型工业从无到有、除旧布新的进程,塑造了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光辉形象,为风狂雨骤、天翻地覆的年代,舒展了一卷别开生面、难能可贵的生动图景。作品读来令人眼目清新,精神振奋。

  我当《人民文学》责任编辑时,常去拜访雷加,向他约稿。改革开放以来,刊物每年都会发出他的新作。1977年发表特写《开端》,凸显毛主席视察黄河雄伟英姿;1978年发表小说《黄河在咆哮》,记叙黄河水患,写周总理亲临现场指挥抢险,刻画了治河工程领导干部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崭新人物——这篇引起热烈反响,有人建议改编电影;八九十年代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火烧林》《柳赞》《白山黑水》《我属于这条大河》《生活如此多彩》等。

  雷加为人严谨,对自己作品要求严格。他曾表示:“‘文革’以后很多文章,我拿不定主意是否投给全国性刊物。”每逢有人建议他把新作投给《人民文学》,他总掂量够不够格,自以为差些的,便投给地方性刊物,说“至少这个我有把握”。实际上,无论发表在哪家杂志,他的文章无不描写的是大题材,表达的是大主旨。他关切的是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如他所表白的:“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里,你只能跟着时代走。对于美的东西、向上的东西,我就是有兴趣。”

  雷加之所以从事文学,是源于时代的召唤。作为一名流亡学生,他要打回鸭绿江,为此拿起战斗的笔;要追随抗日队伍,所以来到延安抗大。作为人民的作家,他跋山涉水,投身战地和乡村,创作了诸多焕发烟硝和泥土气息的华章。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他从未间断深入生活。洛阳拖拉机厂、三门峡水利工地、黄河治理等工程,都刻印有他的脚步。他横渡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翻越白马、碧罗和四莽雪山,写下了深情的《山水诗话》。1976年唐山大地震,余震未息,他就五次赶赴灾区。

  雷加回顾,他为文学史留下了“自己的东西”:“《潜力》三部曲反映了一个方面,文学史能否缀上一笔,有可能。散文特写能留下几篇?有人说,这篇反映当年时代,代表了一个方向,可以留下。”他的话谦虚却也实际,他不愧是时代的歌者,是人民生活的书记员。他的《半月随笔二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的《潜力》将跟《铁水奔流》等一起,长存于文学史册。百年雷加,一代文风,蓬勃在他笔下的时代精神、人民情愫,千年不朽,万古长青,激励后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