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网络平台,让诗意在生活中栖居(孟欣 李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29日09: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孟 欣 李 戈

  近日,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在微信上走红,被读者热烈转发。这首诗的作者是一名身患脑瘫、生活在湖北农村的网络诗人余秀华,借助网络的平台,她的诗歌走出了闭塞的村庄,诗集也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诗歌新平台崛起了

  长期进行网络创作的诗人欧畅告诉记者:“由于诗歌创作的灵感稍纵即逝,我一有灵感就记录在手机里,夜深人静时再进行二次创作,修改成稿,并同步于网络,因此许多诗作的网络记载时间是凌晨两三点。”目前,微信、微博、豆瓣等互联网渠道已成为很多诗人,特别是青年诗人发布诗歌的重要平台。

  门槛低、读者广泛、方便快捷是互联网平台备受诗人青睐的重要原因。“我们读诗”微信平台发起人之一张海龙告诉记者,传统诗歌的发布往往是在诗人组成的小圈子中,而面向公众发布诗歌的平台则少之又少——除专业刊物外,大众刊物、报纸刊登诗歌,或通过出版社出诗集都非常困难。“90后”诗人任少亮说,一般看到的都是老一辈、已成名诗人的诗集,年轻的诗人则很难出版自己诗集。并且,出版诗集获取的收益不高,受众群体较小,所以相比于诗集,出版社往往更愿意出版一些畅销书。

  在新技术、新平台的带动下,余秀华等“草根诗人”有了展现自己作品的平台。正如张海龙所说,互联网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宽容,“我们不仅选择经典诗歌进行诵读刊登,也会刊登那些水准相对较高、朗读‘过得去’的诗歌。我们的平台聚集了打工者诗人、民工诗人、大学生诗人等草根阶层,他们都为自己的诗歌能够发表而雀跃不已。”

  新媒体平台为新生力量带来了惊喜,但其崛起并没有撼动传统诗集出版的权威地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张曙光告诉记者:“纸质诗集更加具有形式美和质感,更加雅致、庄重、传统化,而诗歌本身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他说。正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的徐琰说:“对于个人感受而言,阅读纸质诗集是一种比较慢节奏的阅读方式,诗歌富含抒情色彩,很多语句需要慢慢体会,所以更符合阅读审美要求。”

  多媒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体验

  张海龙告诉记者,“我们读诗”发起单位之一就是FM89杭州之声,力图打造“电波加文字”的诗歌欣赏模式。清新雅致的页面、与文字相称的图片与真人朗读、专家评论结合,共同为读者提供立体化的、直观可感的诗歌体验,已成为新媒体诗歌平台最具魅力之处。此外,许多微信、微博采用每晚一首的推介模式,让读者能够在睡前享受一首诗歌。这种方式无疑获得广大读者的支持,据了解,国内许多诗歌平台拥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订阅量。

  许多平台尝试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传播诗歌。“我们与汽车公司联合举办的线下活动,邀请一些在该公司购买奔驰汽车的车主及家人,以爱情、亲情为主题进行诗歌品读,提升观众的文化品位,告诉他们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还有情感、诗歌可以抚慰人心。”张海龙说,本次活动是“我们读诗”春夏秋冬4个雅集中的最后一场,每场活动都选取适当的主题、场地,传承诗歌文化,颇具雅意。

  “此外,我们还尝试将诗歌的方方面面展现给读者,例如去年11月正值《星际穿越》热播,电影中出现的狄兰·托马斯诗歌的译者海岸也被邀请到现场,为观众讲述诗歌翻译的故事;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歌唱家项珮霞演唱《哦,可可西里》等曲目,通过诗歌、朗诵、歌曲、翻译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多向度的诗歌,共享诗歌的盛宴。”张海龙说。

  网络诗人需要更理性的评价

  新媒体平台为诗歌带来革新的同时也受到颇多争议,当诗歌、诗人走下神坛,暴露在众多网民面前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张曙光告诉记者:“网络门槛太低、作品良莠不齐,能否对诗歌优劣进行准确判断的根本依据往往在于读者内心是否对诗有需求,以及是否具有对诗歌起码的鉴赏能力。”

  同时,零门槛的网络读者也导致这些零门槛的诗歌备受争议。“许多关于网络诗人、诗歌的热点话题正是表明大众对诗歌的关注、需求。”张海龙说。他认为,关注、讨论会带动诗歌的发展,“诗歌是小众的,纵使借助互联网,我们也不能说诗歌已由小众走向大众。但是,互联网平台能够让诗歌呈现出更好的形式,影响更多乐意读诗的人,提升读者的诗歌品位。”但是,“零门槛”确实使得互联网上对诗歌、诗人的一些评价难免偏颇。“应理性评价,不能过分夸大褒奖或贬低。”他告诉记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