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且听唐友忠再说红楼(胡文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28日08: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胡文彬

  《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大问题,又是至今尚无明确答案的困难问题。1921年7月,新红学的创建者胡适曾在他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一文中提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做的”,并斩钉截铁地肯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这话自无可疑”。然而,胡适的文章发表不久即受到了质疑。1935年5月,宋孔显在《青年界》上撰文,直截了当地提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均为曹雪芹作。”自此,百家争鸣,烽烟四起,论文专著竞相迭出,蔚为红学大观。

  时至20世纪90年代后,红学研究者再次将《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先后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熊立杨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辩证》、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王海平的《红楼梦考论》(上下篇)、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胡文炜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这三部专著堪称这一时期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著作权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至于单篇论文,在百篇以上,难以一一列举。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学、红学研究的唐友忠历经26个寒暑、新近创作的50多万字的红学专著《红楼梦后续作者考释》,不失为是一部立论严谨的研究著作。在书中,作者运用了“数理统计”、“对比论证”的方法,以“语音辩证”、“文字论析”、“词类辨析”、“短语考释”、“语法考析”、“修辞论证”六章的篇幅(用例总量达49050余次,引证例文5080余例),详尽地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其结论是:“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作”,“也不是胡适所考证出的高鹗”所续。续者是“一位熟悉北方语言的文人,但又是一个语言不甚丰富,文学功底不甚深厚,文辞缺乏神韵,博物学知识极为贫乏的人,而且还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假道学先生。”毫无疑问,这种最新研究成果,将带给红学界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与唐友忠是以书信相交相识,至今仍是缘悭一面。几年前,我就曾读到过他寄来的部分书稿,后来又陆续读到本书中的“引言”、“结论”、“后记”三篇重要文字,使我对其研究经历和写作本书的艰辛,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和认识。

  在誉为“红楼夺目红”的时代里,一个人喜爱《红楼梦》或写几篇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并不难,也不罕见。难得的是作者甘于寂寞,甘于清苦,执著地走进《红楼梦》,潜心于文本,研究它的全部,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悟红楼,感悟人生。从在校读书到走上讲坛执教,他一直心系《红楼梦》,数十年如一日,实属难得可贵。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身为红学研究者始终应该牢记,“立足文本”是治学的基础。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明确说道:“我们以为,要确证后四十回作者问题,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认真、仔细、反复地阅读《红楼梦》文本,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看,逐行逐页地读,而不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地翻阅。2.要有系统的语言学知识,对语音、文字、语法、修辞等学科都要有相当的研究。3.对语言文字,要有敏感的神经,对不同风格的语体,要有敏锐的触角。而最后这一点,至为重要。”我不敢说这三条“原则”就是解读全部《红楼梦》中各种难题的金钥匙,也不能说他运用这三条“原则”所得出的全部结论都天衣无缝,但我敢说这“必须认真、仔细、反复地阅读《红楼梦》文本”是治红者起码应该做到的,而唐友忠就做到了。比如他在列举相关异文后指出:“后四十回的笔调与前八十回的不同,不是一部分,而是后四十回全部;也不是‘不大相同’,而是大不相同,或者是完全不同。前八十回的文体风格是绚烂体,后四十回则是平淡体;前者是书面语,后者却几乎是口语。……”作者做了大量例证对比,这种治学态度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红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促进了百年红学的发展和繁荣。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艺术上的优劣和著作权究属何人的讨论中,倡导百家争鸣,鼓励多元性方法研究,我以为总比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要好。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唐友忠的这本新著颇具有开拓精神。当然,其最终结论是否为大家所接受,还有待考验。但我相信该书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数理统计”和“对比论证”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未来的讨论将会更深入、更精彩、更富有学术上的探讨意义,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学的研究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红楼梦后续作者考释》,唐友忠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