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大众趣味与诗歌的一场误会(周南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22日10:33 来源:北京日报 周南焱

  家住湖北农村的女诗人余秀华突然在网络上火了。这几天,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爱你》等诗歌,在微博、微信上激起一波阅读和转发热潮。一批传统媒体也迅速跟上,纷纷奔赴余秀华家采访。一批评论也随之出炉,甚至相互掐架,吹捧者夸余秀华为“天才诗人”、“中国的狄金森”,而批评者认为她的诗写得并不好,属于催泪的心灵鸡汤。

  诗歌因缺少商业卖点和炒作的话题,近年一直徘徊于边缘,大众很少感兴趣。余秀华一下子红了起来,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大众真的对诗歌有那么高的热情吗?恐怕未必。微信上疯转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属于典型的标题党,而贴在余秀华身上的脑瘫、农民之类的标签,更是激起网民的好奇心。一读之下,发现余秀华的诗写得还不错,情感也挺直率,再加上对余秀华的同情心,很容易被打动,似乎又看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样板。

  这种话题效应,从根本上来讲,依附了太多诗歌之外的东西。余秀华的诗大多写的是亲情、爱情,有身体和欲望上的压抑,有对农村的爱恨交加,直白易懂,情感比较朴素真挚,这恰恰是其优秀的地方。但她的诗里面也混杂了很多夸张、抒情的陈词滥调,比如“我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把无数个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这样的诗句过于浮夸而煽情。可是大众不能容忍对余秀华的理性批评,比如诗人沈浩波认为她的诗写得并不好,就遭到了人身攻击。

  纯粹从诗艺角度来说,余秀华的不少作品经不起细读,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但大众恰恰喜欢这类煽情的东西,当你批评余秀华的诗歌不足之处,实际上冒犯了他们的审美趣味,所以他们会恼羞成怒。与其说那些恶语伤人的网民是在捍卫余秀华,毋宁说是在捍卫他们自身的趣味和对弱势底层者的廉价同情。艺术的评判标准从来不是慈善事业,也不能因身份标签而拔高一个人的作品,对余秀华如此,对身份显赫者也是如此。只是大众趣味和诗歌艺术的鸿沟,今天已经越来越大,产生误会势所难免。

  就余秀华的创作而言,简单评判其写得好或不好都不太合适。她没有高学历,写作完全靠自身努力,本身有一定天赋,更重要的是,她努力去表达一个底层女性身在困厄的真实处境。这种个人的表达既是真诚的,同时又因诗艺上的欠缺,而显出创作上的弱点。相比之下,一些学院派诗人写的诗歌,卖弄知识,空洞枯燥,一味追求晦涩,缺少的恰恰是余秀华这种出自生命本身的真诚。另一些口水化的诗歌,如“梨花体”“乌青体”又缺少诗味,更是遭到大众的嘲弄。余秀华的作品,比起这两类人的写作,更接近艺术的本源。

  真诚表达个人生命的困境乃至时代的困境,摒弃或消化掉流行词、套路化话语,才有可能树立一个人的诗歌风格。流行或套路化的话语,有很强大的洗脑作用,会导致一个写作者不自觉掉进它们的陷阱。余秀华展现了她的写作能力,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杰出诗人的独特语言风格。过度拔高或贬低都不妥当,让诗歌回归诗歌,让文学回归文学。至于是不是该把余秀华树为励志典型,既然这件事和诗歌无关,就不在此讨论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