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彭学军《戴面具的海》:面具摘不下来以后(徐德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9日09: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德霞

  彭学军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肃、在艺术上很有追求的作家。

  《戴面具的海》可以看成是一部体验小说,一个男孩子因为戴上了一副面具,而体验到了另一种别样生活;也可以看成是被典型化的生活的缩影。居家过日子,谁家都难免碰上点意外,碰上了怎么办。生活因为一副面具而改变。

  这是一个很凶的、有魔力的面具。脸是绿色的,眉毛像两把剑,眼睛恶狠狠地瞪得很大,鼻子皱成一团,一张大嘴鲜红鲜红,嘴角还挂着一滴血。

  这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海和妈妈逛街,来到一家藏饰小店,海看到这副面具挂在柱子上,海因为它的丑恶而被吸引,老奶奶以为海喜欢这个面具,就把面具送给了他。海回家把这个面具戴上以后,发现摘不下来了,平静而幸福的一天突起波澜,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大幕。

  我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部好的图书,要想吸引住人的眼球,让读者一直追着看下去,一定要有一个好故事,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 部长篇小说就具备这个特点。过去我们都认为彭学军文笔温婉,意境优美,没想到她还是编故事的高手,她深谙童书之道,知道给孩子看的书入戏要快,所以开篇不 久就写到面具扣到脸上摘不下来了,海和妈妈自然是惊恐无比,读者的心也不由得提了起来,该怎么办?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故事?这个丑恶的有魔力的面具会不会给 这一家人带来厄运?

  其实像这样的开头,是可以设计多向度的故事风格的,它可以写得很恐怖,也可以写得很惊险,还可以写得很怪诞。总之,惊、恐、险、奇、怪、神、 乐,哪条路子都走得通。我比较赞赏作者没有走玄幻小说的路子,没在面具的“魔力”上做文章,她走的是现实主义的路子,遵循的是人之常情、生活常态,就像一 个家庭突然遭到意外,这也足够了,同样能设计出层层波澜。

  第一个波澜就是海爸爸被海妈妈紧急叫回家,面对这种情况自然要争吵、抱怨。冷静之后赶紧带着娘俩儿去找那家小店。小店在,店主姑娘刚开门,一说这情况,姑娘说,我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藏族老奶奶,我去西藏进货都一个月没开门了,刚刚回来。

  这一家人傻眼了,怎么办?这个面具有魔力!怎么破解这个魔力?不知道!这个面具对人有没有伤害,不知道!它能不能摘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摘下来,更不知道。一切都是未知无解的,他爸爸妈妈想的是,这面具要永远摘不下来怎么办?

  海怎么去上学?这是一个很自然很现实的问题。在家玩了3天以后,海还是上学去了,但海到学校以后,会不会掀起轩然大波?依然是一个大大的悬念。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妈妈和老师的巧妙安排下,海平平安安地走进了教室。但好奇是儿童的天性,面对着一群同学,海在学校里还是出了很多状况。有他的死对头 想抢走这副面具,也有他的同桌小女孩想帮他摘下面具等等,一切人们意料之中的符合儿童天性的故事都在海的身上发生了。

  正在海逐步适应戴着面具的生活的时候,他家又出状况了,因为事业不顺,家里又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内外交困的海爸爸崩溃了,他留下一张纸条离家出走了。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对于海妈妈来说,这种痛苦无奈与焦虑简直无法形容,妈妈压力山大,真是欲哭无泪。更雪上加霜的是,爸爸走后,奶奶重病住院,想见大孙子。怎么去见,这又是一道难关。海和妈妈想了一条妙计,终于蒙混过关。

  虽然海和妈妈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但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难道海就永远这样戴着面具生活下去?这是读者最为揪心的事情,也是一直萦绕在读者心头的一个结。就在读者快绷不住的时候,海的面具轻而易举地摘下来了。

  最后的结局也很有意思,海的面具摘下来了,海的爸爸也回来了。原来他不是逃避,而是想到西藏去找那个老奶奶,他相信,解铃还要系铃人。西藏之行,爸爸吃了很多苦,疲惫不堪,像个流浪汉一样,可是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他洗涤了灵魂,心灵得到安宁。

  妈妈和海也决定到西藏去,去找那个老奶奶。他们去了,还真找到了老奶奶,海把面具还给了她。并且得知,只有古格国王子戴上这个面具才揭不下来,海是这个王子吗?如果是,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书到这里结束了。

  这是一部波澜起伏、充满悬念和神秘感的小说,作者文笔老到、驾轻就熟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大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势。难能可贵的是故事没有 人为痕迹,一气呵成,水到渠成,非常符合故事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也就是说,这件事发生在任何一家都会是这个样子。

  有那么多的惊涛骇浪和情感激荡,大家肯定以为这部小说写得很燥、很闹,基调激昂、情绪激烈。确实,像这么一个大架构,很多作家会不惜笔墨地来渲染造势,哭喊、争吵、绝望、鸡飞狗跳,沸翻满天。

  其实我们都没有猜对。

  作者的文字非常节制,作品基调和人物情绪一直把握得很稳。可以说这部长篇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大江大河激流险滩,作者就像一个娴熟淡定的 船夫,让这条故事小船始终行驶在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上,很自然地顺流而下,轻风微浪,顺顺当当。特别是写到校园生活,写到海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和友谊,意 趣盎然,还能看到两岸的风景,还能闻到一路花香。其实在小河的底部,读者能够真切感到是激流险滩,能感到下一步肯定要出大事啦,这种感觉、这种阅读期待一 直牵引着读者的心。

  作品的美妙之处还在于每当波澜欲起时,作者或点到为止,或以柔克刚,轻轻地就化解了,不让它掀起大风大浪。她采取的是外松内紧的策略,故事情节 很紧凑,故事内容很从容;读者很紧张,作者很淡定。她很娴熟地运用了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手法,故事不写满,更不搞得剑拔弩张,而是蓄势待发,让读者去生 发,去创作,补充作者欲言未言之言,自己把内容丰富起来,把情感丰满起来,这是彭学军的高妙之处。一部小说能让人很容易地读进去就很好,如果还能达到这样 的艺术效果,就不能不令人赞佩了。

  含蓄、内敛、超凡脱俗,这就是彭学军的风格,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她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表达什么呢?我们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我觉得作者有意无意之中弘扬了三种力量:

  一是来自孩子的纯洁的力量。海的面具摘不下来了,他的父母急得几近崩溃,倒是海很坦然镇定,泰然若素。他的淡定就像一剂清凉剂,让争吵的父母一下子静了下来。

  海的表现也符合生活的真实,面对生活的变故和意外,孩子往往比大人冷静、淡定。比如,一些患重病的孩子,在医院里,只要不是特别痛苦,该吃就 吃,该玩就玩,精神承受力远比大人强。因为他们单纯,不懂得害怕,这就是纯净的力量。就像水一样虽然无色无味柔弱无骨,但水的力量是强大的。

  二是贤良的力量。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善良的、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知识女性的形象,那就是海的妈妈。儿子遭遇到这么大的意外, 是妈妈帮儿子渡过了一道道难关,能让他正常走进学校,并且不留下阴影。后来,爸爸承受不了家里家外的挫折和打击,留下一张字条离家出走,奶奶又生病住院, 妈妈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这一切,最终皆大欢喜地渡过这一道难关,让我们从中看到贤良的力量,不得不由衷感叹,家里有个好女人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 书也值得家长一读。

  三是爱的力量。海遭到意外,他得到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爱,妈妈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最后是爱的力量,让他轻松地摘掉了面具。读完这部书,不能不让我们相信,爱是永恒的、万能的。

  我们期待着作者的第二部书,之所以期待,是因为作者埋下了几个伏笔,一个是临时代课的美术老师画出了海的面具的原貌,并且题上了那首只有海和妈妈才知道的咒语般的题诗。她怎么知道的?作者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

  除此之外,还有“不存在的时间”问题。比如,作品一开始海和妈妈明明进了一家小店,小店的老奶奶送给了海这个面具,当一家人再找到这家小店时, 老奶奶并不存在,而在西藏他们又一次找到了老奶奶。不存在的时间代表着什么?是作者为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穿行的桥梁?还是有什么更深的内涵?另外还有在书 中反复出现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那几句诗:

  走吧,人间的孩子,

  与一个精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

  这个世界哭声太多了,你不懂。

  它似乎也预示着什么,在这部书里并没有出现精灵,下一部会不会出现呢?一个孩子与精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样的荒野和河流在哪里?

  这么多的悬念和伏笔,难道不值得期待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