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文艺工作座谈会 >> 正文

盼望健康的批评空气早日出现(徐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6日09: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总书记把“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作为一条要求提出来,可见,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文学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要健康发展,同样如此。而良好的文学批评环境绝不是文学批评家能够单独营造的,需要全社会特别是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共同营造。当代文学批评不尽如人意,当然有批评家自身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文学批评的生态环境不尽理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什么当下文学批评温文尔雅的多,有棱有角的少?为什么批评家们插花的多,挑刺的少?难道批评家们都看不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吗?显然不是。说白了,就是不少人心有顾虑,怕惹麻烦。轻则得罪作家,在圈里“混不下去”了;重则官司上身,不得安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批评家怎么敢说真话?

  我认为,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这个朋友关系当然不是个人私交,更不是酒肉朋友,而是诤友、畏友。夏衍先生在《生活、题材、创作》中说过:“我们不该把批评家当作敌人,而应该把批评家当作诤友。”当一个作家的作品发表之后(甚至在发表之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请我的批评家朋友看一看,这部作品有没有什么毛病?如果到了这个份儿上,可以说文学批评已经有了一个健康的、良好的环境。可事实并非如此。有的作家作品问世后,希望听到的是批评家们的欢呼而不是批评。这当然也没有错,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嘛。可是面对真诚的批评,作家们也应该有虚心接受的雅量,而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作家和批评家成为诤友的例子不胜枚举。韩愈是唐朝文坛领袖,他对张籍又有提携之恩,但他有个毛病,就是恃才傲物,听不得不同意见。张籍没有为尊者讳、为友人讳,而是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他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终止,反而在这种批评中不断加深,韩愈终其一生对张籍这位诤友怀有感激之情。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尽管以现实主义的作品闻名世界,但他思想上一度颓废,甚至在作品中歌颂农奴制。他的朋友、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他展开了猛烈的同时又是有理有节的批评,果戈理终于心悦诚服。这样的关系,正是我们理想中的创作与批评的关系。可是,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界,到底有多少作家把批评家视为诤友,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营造良好的批评环境,批评家也责无旁贷。首先批评家要出于公心,没有私心,不夹带个人情绪;要与人为善,不一棍子把人打死;要摆事实、讲道理,不要为批评而批评,不故作惊人之语。批评不是目的,提高创作水平、推动文学事业繁荣发展才是目的。

  早在1983年,胡乔木就指出:“在整个新文学运动的历史上,文学批评从来是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因此,胡乔木提出,我们更需要努力培养文学批评家,更需要爱护良好的文学批评,而这就要求有一种健康的批评空气。现在,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号召和鼓舞下,对文学批评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我们也盼望健康的批评空气早日出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