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乡情岂惧雨打风吹——说说《桃花井》(侯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5日11:37 来源:吉林日报 侯坤

  作家蒋晓云携长篇小说《桃花井》强势复出,大作赢得各方盛赞。早在三十年前,蒋晓云已经震惊文坛,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蛰伏三十年后,蒋晓云笔力未消,反而三十年历尽人间万事后,笔下的故事更加有血有肉。

  《桃花井》讲述了1949年随国民党到台湾的李谨洲老先生,难以割舍故乡的血脉亲情,在经历了大半生的离乱颠沛后,晚年终于回到家乡的故事。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李谨洲的回乡之路难言平坦,身居故土后亦要面对诸多难题,这让狐死首丘的归乡之旅,少了一点温馨和浪漫,多了一些纠葛与沉重。然而,也正因如此,当一切风云掠过,李谨洲再度回首前尘,那一份对故乡与亲情的眷念,在经历雨打风吹后愈发显得美好珍贵。

  城乡间的差距,曾让乡情一度迷离闪烁。城市居民李谨洲归乡后,仿佛被突兀地嵌入乡村生活中,不仅李谨洲惊讶于乡邻的种种意外之举,乡民亦对李谨洲的城市人做派颇有微词。巨大的城乡反差让李谨洲一度彷徨无措,血脉与乡愁的魅力在摩擦中闪烁着一些刺眼的光。但终归血浓于水,当故乡为大,当李谨洲渐渐融入桃花井,一切都似乎又了无痕迹,镶嵌得那么紧实。

  父子间的代沟,曾令归乡之旅徒增坎坷。李谨洲要卖掉台湾的房子,为老家亲戚准备红包,此举引来身居台湾的小儿子李慎行的不满。小儿子久居台湾,对大陆的亲戚完全没有感情基础,对于父亲“卖房发红包”的举动更是觉得荒唐无稽,一场父子间的争执冲突不可避免地来临。然而,血脉乡情终究是割舍不断的,随着时日渐久,李慎行终于读懂了父亲对故乡的执着,对父亲的种种做法也从无比抵触变为发自内心的理解。渐渐地,他对三岁以后就再未谋面的哥哥李慎思,也似乎开始心怀思念了。可以说,在蒋晓云的笔下,血脉与乡情拥有伟大的魔力,于无形中化解了李家父子三人的恩怨情仇,更深情演绎了一段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

  利益的争夺,亦险让乡情蒙尘。八十高龄的李谨洲决定扎根故土,欲娶妻再立门户。此时,精明的女工王小红见缝插针,将自家守寡多年的婆婆董婆推荐给了李老先生。然而,利欲熏心的王小红此举并不为成全一对各自孤独的老人,而是为了谋求李老先生的房子和票子。这位“儿媳妇”机关算尽,撺掇婆婆稀里糊涂地偷了李谨洲的财产,令李谨洲陷入困境。不过,世上并非只有怀疑与欺骗,人也不是都在为了金钱和利益而狂热,当李谨洲病倒后,董婆任劳任怨地照顾他,并在李谨洲去世后上吊自尽,以“夫死随葬”的观念展示着她的真情与真心。当一切利益争夺的明争暗斗,如过眼云烟般消散后,谁又能说这不是两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最完满的结局呢?

  一部《桃花井》,满纸真情泪。细腻的语言文字,淡如水的真情描绘,读罢蒋晓云的《桃花井》,我们觅得了无数感动,就连蒋晓云本人都说,她在创作《桃花井》的过程中,也曾数度因感动而落泪。也难怪,一部《桃花井》,让我们看到了李谨洲执着的血脉乡情,以及他与故土旧人的碰撞与融合,更体会到了其中饱含的心酸与欢悦,仿佛在温情与泪光的交错中诠释了人性的本真,令人怎能不为之动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