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他们,城市永远的灯(冯骥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5日10:13 来源:今晚报 冯骥才

  城市有一些永远不灭的灯,就像天空上的明星,没有这些熠熠发亮的星星,天空会寂寞的。所以,城市里的人们偶尔会抬起头望望他们。

  这些灯是城市的一些特殊的人物——老明星。

  老明星是城市昨天真正的明星,曾经凭着出类拔萃的才艺,滴水穿石的功力,匪夷所思的禀赋,把一门技艺推向极致,令人迷醉,令人神往,令人倾倒。如今时过境迁,他们却并不褪色,其魅力如同饮过的老酒,闻过的奇花,赏过的美景,神奇地永驻在人们的记忆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故——他们是这个城市和那个时代不可替代的象征。

  这些老明星不一定是那种文化精英,不一定是大师巨匠,但他们是从这个城市深深的人文肌理里生长出来的。受到此地深厚的民情民意的滋养,浓郁的乡风乡俗的熏染,因而他们与这块土地息息相通;连他们的腔调、神气、脑筋、心理、兴趣、张嘴闭口、举手投足,都和这里的人们相应相合;他们身上有这个城市生活的魂儿、味儿、趣儿。

  别小看这些老明星,北京有徐悲鸿和郭沫若,可北京味并不在他们身上,而在侯宝林身上;上海有巴金和林风眠,上海味也不在他们身上,而在周璇身上;天津有孙犁和刘奎龄,那种更纯粹的天津味是在马三立身上。横着再比一下就更有意思:天津能出马三立,但出不了周璇;上海能出周璇,却出不了侯宝林;北京出得了侯宝林,但出不了马三立——虽然他俩都是相声大师。马三立和侯宝林站在那儿,就是天津和北京立在那儿。这就应上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天津是码头城市,物源丰沛,商业发达,人气旺足,生活火爆,会吃会喝,懂拉懂唱,崇尚高人,蔑视草包。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单各种小吃都成了名吃,各类身怀绝艺的人也全成了公众热捧的明星。这些明星对于百姓,不是神仙,不是偶像,而是喜闻乐见、可以亲近的熟朋老友。真正天津的明星都在老百姓的生活里。人们爱听爱看他们吹拉弹唱,爱在台下给他们叫两嗓子助兴助威,爱知道爱说道他们的闲事儿。所以,这些人全成了本书的主角。

  这书里的人我认识的近一半。比方曾和“马三爷”(马三立)说说笑笑,马三爷爱叫我“大冯”;与“骆老太太”(骆玉笙)同住过一座楼,进进出出,常常打头碰面,我身高比老太太高两头,所以我说和她“抬头不见低头见”;谢导(谢添)曾和我父亲同学,他经常用我父亲当年的外号和我打趣;至于新凤霞和他的先生吴祖光,由于多年在政协同组,交往故事就更多。如今老几位都不在了,但我亲历的许多事、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温暖地记在我心里。以至,拿到这部书稿时,马上兴致勃勃地打开,看看我不知道的关于他们的事情。

  至于更早的明星,如孙菊仙、魏联升、银达子、陈士和、魏鹤龄……我没见过其人,却早闻其名,或听过其声,他们的身世与轶事,于我同样富于魅力。这种魅力是每个留在城市历史上的人都具有的。为此,就要感谢本书的编者,把这些城市记忆里的灯都聚拢在这本书里了。这是致力于发掘天津地域文化的“今晚贺岁书”的编辑们做出的又一次别出心裁的努力。

  本书即将出版,我忽然想起多年前“今晚贺岁书”的编辑们说,要把这套一年一本生肖版的图书编下去、出下去,一直把一轮生肖出齐。十二个生肖,十二本书,要跨越长长的十二年啊!记得当时有人说编一本就挺费劲,能坚持十二年吗?就这样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一年又一年,策划、采写、配图、编辑、出版,一路下来。如今定睛一瞧,今岁羊年,回头再看,居然出了十一本、连续出了十一年!本书的常务编辑魏新生当年还是满头青丝的中年人,现已年过花甲,两鬓染霜。何来的毅力、决心与如此的坚定不移?

  然而十多年,这套“今晚贺岁书”已成了气候。一边已有了自己一支写作队伍,多为津门写作的高手名家;一边已形成了自己一支很大的粉丝团,而且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这两拨人渐渐还有一个美妙的约定:让这套红红火火带着年意的书,年底面世,遂成年礼,彼此相赠,墨香四溢,初六签名,老少咸集,好似团拜,实是雅聚,此情此景,谁解其意?

  从中深思,我明白了,编写者的一切辛劳都是为了读者,为了读者有滋有味地过年;读者的热心追捧,则是为了在过年时多感受一些文化的快乐,多了解自己深爱的城市。这样的文化景观,不是热爱生活的天津百姓和文化人自己共同创造的吗?

  现在,本书的编者和作者已经开始琢磨明年——也是最后一本——猴年贺岁书的选题了。

  (本文为十二生肖版“今晚贺岁书”第11本《天津老明星》序言,该书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