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木笔犹开第一花———我在新年中的一点期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2日15: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肖复兴

  本文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新年发至本刊的一篇寄语,对如何进一步办好文化周刊提出了殷切期待,我们对此表示诚挚感谢。肖先生的这篇小文,使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本刊关注的那份细腻与深入。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读者与作者,通过读报来了解我们支持我们,与我们探讨、互动。做一份群众喜欢、读者满意的周刊,我们将满怀热情为此努力。

———编者

  转眼又迎来新的一年。以前,在新年头一天,是要进庙焚香进而敲响第一声钟声,为自己,也为新年祈愿福祉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以越来越精彩的内容和大气又五彩缤纷的版面为自己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作为它的老读者也是老作者,我如以往一样,在心头为它敲响新的一年祈福的钟声。当然,这也寄托着我对它新的期望。

  首先期望它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泛的作者。内容和读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如笔,众多的不同的笔,可以挥洒出丰富且风格各异的内容。特别是作为文化版,需要有比一般新闻报道和时评更多样性的笔墨,才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样式。在以往的岁月里,文化周刊已经拥有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各界的作者,特别是拥有很多德高望重的作家、学者,让不少人乃至其他报刊艳羡。比如去年,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生逝世后,文化周刊登载的悼念文章,蔚为壮观,令人瞩目。壮观的原因,不仅因为文章本身,也在于文章的作者阵容强大,而吴小如先生本人,则早就是人民政协报文化版的老作者。只是心底里仍然希望它能够拥有更多更多的作者———不仅是政协委员,还有其他人群,尤其是年轻的作者,让它洋溢青春的色彩与活力。

  还期望文化周刊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散文、诗歌、杂文板块之外,再增添一些新形式,比如小说。我认为,在小说方面,报纸是最适合短篇小说生长的园地了。上个世纪之初,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报纸的文化副刊曾经刊登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家的作品,为繁荣现当代文学并推进时代变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粉碎“四人帮”后,新时期的文学史上,报纸副刊上刊载的短篇小说,比如开风气之先的《伤痕》等也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如今,由于对长篇小说的近乎膨胀的自恋,短篇小说逐渐零落,在很多报纸的副刊上除了偶尔见到小小说,已经很少有短篇小说了。在新媒体与新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不断更新发展乃至冲击的形势下,在文学整体处于世界边缘化的情态下,传统的文学刊物发行量日渐减少,影响日渐削弱,我想,只有报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发行量远远超过任何文学刊物,可以以此力量繁荣短篇小说的创作。

  还期望文化周刊让自己的风格更加稳定并得到进一步发扬。人民政协报的文化周刊已经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办刊风格,很受业界瞩目。比如,它的作者专栏,它的主题专版,它不定期推出的专刊等等,都非常耐看,我个人还有幸为它写过一个时期的专栏,深有感触。我希望它能在此基础上更上层楼。比如书评栏目,如今很多报纸都有各自的书评专栏或专版,但多是大同小异,书评的商业色彩和友情出演的圈子化越来越严重。我期望人民政协报的文化周刊在这一点上能够继续与众不同,出污泥而不染,评出真正的好书,从而在带动全民阅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再比如旧体诗栏目,建议在副刊上辟出比其他报纸更多的空间,推出好诗与作者。如今,在聂绀弩、邵燕祥等老一辈作家的旧体诗集重新再版的带动影响下,旧体诗日渐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已经与很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加之,政协委员中学者云集、名家荟萃,在旧体诗的弘扬上更具有很多优势,希望文化周刊继续利用好这个优势,一如既往并有意识有投入地在繁荣旧体诗方面再作些贡献。

  当前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长足发展并不对称,文化乃至社会现象常出现乱花迷眼的状态。在资本、权势和时尚三驾马车的绑架之下,社会及文化领域乱象纷纭,这就还需要有一些针砭时弊的发言。政协本身是建议谏言的地方,所以我希望人民政协报能够在这一方面更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放翁诗云: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新的一年里,总是寄托着我们彼此的一点新的心情和新的希望的。作为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我祝它办得越来越精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