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特务》:解读历史的一条通道(刘亚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09日10: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亚明

  战争是历史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在这个伤口汩汩流出的鲜血中,有很多不能忘怀的故事。战争敌我双方的较量、战事的跌宕起伏,以及爱情花朵的绽放,都给此类小说增添了奇妙的色彩。一些军旅题材小说都以历史为背景,选取某个战役或某些角度深入地挖掘整理,形成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给战争和历史做了一次生动的补充和说明。《特务》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相互联盟,又互存芥蒂的故事。在旧上海,书中主人公张森、张爱敏还是少男少女时,就已被中共地下党司马朔慧眼识珠。非常时期,共产党不重出身,广纳人才,积极吸收一批知识分子进入延安“中社部”的情报培训班学习。才情出众、端庄秀美、出身富贵的张爱敏误打误撞,成为其中一员。张爱敏在延安情报培训班还未毕业,就接到前去重庆的任务,代号“眼睛”。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与军统破译高手,也是她青梅竹马的恋人张森以兄妹相称。张森始终沉浸在恋人重逢的喜悦中,却不知心爱的“妹妹”真实身份。在故事的结尾,为了国家和人民,张爱敏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最终放弃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怀揣着对爱人的深深眷恋,毅然决然与敌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将发生在战争中的爱情谍报故事演绎到了极致。

  战争是残酷的,爱情的纠葛何尝不是心酸的。小说《特务》分为《蓄谋颂》《诱惑颂》《密电颂》三个部分,一共46个章节。对于发生在战争里的爱情,特别是谍报人员之间的爱情,张艳荣以环环相扣的叙述,表达着理性的思考。如果说张爱敏为了逃婚与张森来到大上海就读无线电学校是这部小说的引子,那么她在老师司马朔的刻意安排下去延安,成为中共谍报人员,以及回到重庆与已经成为中统特务的恋人张森的相见,则是作者大胆巧妙的安排。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很多都是无巧不成书。而这样相聚和分离的一步步推演,既让小说合情合理,又使小说包袱不断。

  在《特务》中,我们看到了谍报工作和爱情背后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相见时难别亦难,一些故事情节带有残酷、凄美的意蕴,也给这部小说留下了悬念和看点。因为工作需要,张爱敏从延安来到重庆后,出入中统间谍机关与间谍机关人员交往,这过程中发生在张爱敏与张森、文义、彭刚,甚至中统特务刘卫之间的恋情,成为这部小说的另一条主线。从文义把张爱敏带到延安,在延安接受特训,张爱敏由雍容华贵的大小姐和青年学生,转而成为我党我军第一批谍报机关战士,再到重庆敌占区,为我军传递重要情报,反映出一个人的成长,也暗喻我党我军的成熟。

  法国思想家福柯曾说:“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那些爱已成往事,张艳荣以历史为依据,很好地处理了那个历史时期信仰与爱情、理性和谍战之间的关系,才让我们感到除了枪炮隆隆的战事,还有一块没有硝烟的战场,隐蔽战线的战斗同样惨烈,同样有着流血牺牲,同样有真情的闪现。其中的情感交织令人身临其境,一对相亲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执手偕老让人扼腕惋惜,这也为解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打开了多重阅读空间。

  这部小说的写作有很大的难度,包括大量的文字叙述、故事的撷取和章节的设计等等。其一,宏大的历史背景、史实,需要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其二,涉及“特务”的专业术语和专门知识的使用要符合逻辑;其三,书中人物和事件的挖掘、梳理更要符合当时背景、特定环境。张艳荣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演绎着心中的故事,让人们觉得仿佛自己也在亲历,那些情境就像在眼前一样。不用说,张艳荣在创作之前一定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或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很多历史事件被她穿插其中,如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日本飞机轰炸,张艳荣通过张爱敏在此险些被炸死反映了出来,可见作者对战争史当中一些“细枝末节”有清晰的了解。在抗日战争中,恶贯满盈的日本籍间谍川岛芳子确有其人,她去上海被暗杀也确有其事。还有日军轰炸重庆,也都有史实存在。延安城南七里铺——这里有曾经培养了中共高级间谍的“延安情报训练班”,第一批36人,以及摩尔斯密码这样的专业术语……如果不深入研究那段历史,不深入研究中国的谍战史,恐怕难以写就这部长篇。

  一部好的小说不仅能够穿越历史,也能以现实主义的目光重新塑造历史。如何将一段历史在小说中完美地架构?张艳荣以那个年代作为小说背景,将自己捕捉到的故事,交给宏阔的悠悠岁月,历史场景宏大而不乱。这对于张艳荣来说,一方面展示出其高远的视野,另一方面有一种穿透性的笔力在其中。特务的职业是神秘的,作为普通人有时很难理解,对此张艳荣也写出了职业的要求:“谎言,也是一门艺术,在特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工的成功之路由无数个谎言堆砌而成。”张艳荣就像一位战争的亲历者,对历史梳理和剥离得非常精准。比如,军统特务锦江之死揭示了国民党内部特务机关相互倾轧。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出场等等,将曾经的历史做了简要的回顾。

  历史不会忘记。对于一个人、一个事件的功过是非或迟或早都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务》中所描述的事情在现代年轻人看来很多是难以理解的,小说张扬的主旋律、体现的正能量显而易见。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重新认识那些曾经从事特务活动的人,为了国家和政党的利益,不惜爱情、青春与生命的代价,又是崇高的。

  与张艳荣其他小说相比,《特务》增加了一些“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一些章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通过小说人物朗诵诗歌的形式展现,有时,通过特定场景演唱戏剧渗透。应该说,张艳荣很好地把握了这些诗歌、戏曲和历史故事的使用。从第一部《蓄谋颂》第四章《寂寞的园子》开始,张艳荣引用了《孙子兵法》谋攻篇,借用主人公张爱敏读《简爱》第二十三章,包括“把其中一句话画上波浪纹”,既有文化的品位,也增加了可读性和文化的认同。作品中先后几次提及《孙子兵法》和《简爱》。第一部《蓄谋颂》第十二章《向着红色圣地》中,以张爱敏给文义读雪莱诗歌《致云雀》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主人公的理想与追求。“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青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谍战小说在文字叙述上,有诸如严肃、规范、随意性不强等方面的原则性。张艳荣这部小说已经克服了这种缺憾。当然,这些还有待于读者今后的验证与评说。在第一部《蓄谋颂》第十三章《硷畔上》中,张艳荣把延安抗大学员喜好拉歌的情境再现了出来。这里“信天游”的引用,读来亲切生动,让人身临其境。还有第十五章《旧情难忘》中军统特务锦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听戏,张森在剧院点越剧名段“十八相送”,将当时重庆国民党政府不抗战和一些人纸醉金迷的生活片段渲染了出来。在第十九章《崖顶的琴声》中,仿佛就是一次文艺的展示,文义用小提琴拉外国名曲《诗人之恋》,张爱敏轻声唱着海涅的诗歌:“从我的泪水中迸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我的叹息逐渐变成/夜莺的合唱//而如果你爱我,亲爱的/我将送给你全部的花朵/在你的窗前将听到/夜莺甜美的歌唱”。这首诗在这一章节中张艳荣反复引用了两次,在第二部《诱惑颂》第五章《睫毛上的泪珠》中,再次引用,并朗诵《致云雀》和《诗人之恋》,足以见得她对诗歌的喜爱。此外,张艳荣还数次提到《简爱》。其实,张艳荣将文化的元素带入小说,也有一些“伏笔”在里面,那就是根据“十八相送”破获了日本安插在重庆国民党炮兵阵地的宋飞的密码。还有,墙上《苏珊娜的沐浴》油画……正是源于这种历史语境和文化的彰显,我们才得以站在今日现实的高度重新反思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交响中,放弃简单的回忆姿态,从容描绘并且读解一场战争带来的历史变迁。

  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媒介形态,小说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虽然题材本身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但《特务》还是拒绝了传奇的诱惑,小说采用纵向历史与横向主题的搭建,通过历史的融入,再现我党我军谍报的发展历程。在张艳荣的视野里,特务生涯绝非单线条的职业复现,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元素的综合考量。张艳荣在历史、社会、文化等多元视角的观照下,揭示了那一时期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为读者解读那段历史提供了一条通道。与此同时,张艳荣也是在用自己的笔追溯一段真实的过去,并且用文学的方式将其还给历史。应该说,长篇小说《特务》也是军旅作家张艳荣深入军旅生活、深研历史的成果,这是运用科学唯物史观写就的一部作品,它像一缕灿烂的阳光把我们的心头照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