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2014年儿童文学:瞩望高峰 不断成长(李东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09日09: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东华

  新观察·年度综述

2014年儿童文学:瞩望高峰 不断成长

  2014年的儿童文学继续保持繁荣态势,少儿图书销量同比增长依旧超过10%,而儿童文学则占据了少儿图书市场的43.62%。然而,经受过市 场化和新媒体崛起冲击与洗礼的儿童文学更加成熟和理性,在这一年出现了清晰的转向:从关注量的扩张变为更重视质的提升,并形成了明确共识:创造精品才是儿 童文学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年内原创儿童文学呈现井喷式爆发,取得丰硕成果。

  “艺术坚守”和“大众感动”

  2014年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举办的“瞩望高峰:向中国经典儿童文学致敬”论坛印证了儿童文学作家们重归经典化写作的自觉和努力。正如“曹文轩 ‘丁丁当当系列’图书发行200万册国际研讨会”所总结的,“艺术坚守”和“大众感动”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对纯真、美好的文学理想的坚守,正是能够 抵达千千万万读者内心的最佳路径。

  而2014年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正是在对童年精神的不懈探索中,对真善美的执著守护中,坚持“向经典致敬”的写作方向,通过不同角度的勘探和发现,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孩子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活泼、丰饶和宽阔。

  年内涌现出一批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长篇小说。曹文轩的《枫林渡》、祁智的《小水的除夕》、薛涛的《九月的冰河》、殷健灵的《天上的船》、韩青辰 的《小证人》、汪玥含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于立极的《美丽心灵》、三三的《我和铁车》、彭学军的《浮桥边的汤木》、星河的《你才是那只小白鼠》等, 以广阔的题材、形式的多样深刻观照了来自不同地域、境遇各异的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徐鲁的《罗布泊的孩子》、李东华的《少年的荣耀》、李秋沅的《木棉·离 歌》等流露出浓郁的故土情结和家国情怀;金曾豪的《凤凰的山谷》、黑鹤的《血驹》、牧铃的《血燕》、常新港的《一匹脾气倔强的马》等展示了动物小说写作强 劲的创造力,其硬朗、野性的风格,是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召唤,也是对重建少年儿童和大自然之间密切关系的热切期待。

  散文写作突显了量少而质胜的特点。殷健灵的《爱:外婆和我》、朱赢椿的《虫子旁》、陆梅的《沿途》,关乎日常、关乎亲情、关乎心灵,是人与人、 人与宇宙万物的凝神交集,以虔诚的心情传播着对爱和美的感动与感悟;“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九册)”则以童年的视角和个体的经验折射出百年中国的时代变迁 和人情风貌。在童话写作中,刘海栖的《爸爸树》、汤素兰的《开心猫奇遇记》、张玉清的《鼠洞奇遇记》、曹文轩的图画书《烟》等以飞扬的想象力,或幽默或唯 美的语言,书写了少年儿童的幻想精神和游戏精神。在儿童诗方面,金波主编的《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包括了祖国篇、校园篇、亲情篇、自然篇、成长篇、未来 篇等6册,展现了中国孩子们的梦想与憧憬。

  “品牌化”和新势力的崛起

  2014年的儿童文学继续坚持“品牌化”、“系列化”的策略,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 列、张之路的“会飞的狗”系列、秦文君的“王子的冒险”系列、王巨成的“震动”系列等均有新作问世,而老作家金波推出了《点亮小橘灯——金波80岁寄小读 者》,儿童文学大家们以其丰沛的文学能量为后来的写作者立起一道值得仰望的标杆。

  “60后”、“70后”儿童文学作家们在这一年也展示出活跃的写作姿态,已渐成儿童文坛的中坚力量;而“80后”、“90后”则显示了令人惊喜 的创作潜力。年轻作家们已经形成值得关注的儿童文学新势力,他们在艺术上大胆而新异的实验和探索,他们既具有世界性眼光,又和本土传统文化血脉相通,为当 下的儿童文学带来了新鲜的审美经验和清新的气息。

  翌平的科幻小说“燃烧的星球”系列、王勇英的乡土小说“弄泥”系列、余雷的儿童武侠小说“笨侠号令天下”系列、陈诗哥的长篇童话《童话之书》、 张国龙的长篇小说《老林深处的铁桥》、舒辉波的长篇小说《飞越天使街》《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和他的短篇小说集《小时候的爱情》《十七岁,花要开》、夏无 双的图画书《卡普与卡普》等,以及中少社的《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淘·乐·酷丛书”推出的徐玲、吴梦川、梁慧玲、顾抒、赵菱等年轻作家的新作,都从 不同的方向扩展和丰富着儿童文学的感受空间和表现能力。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绿拇指精品童书”集中推出了儿童文学新人们的短篇小说,孙玉虎的《我中了一 枪》、两色风景的《天外天的礼物》、小河丁丁的《我本来可以大侠》、冯与蓝的《不让一个南瓜掉队》等,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说的轻捷灵敏的体裁优势,显示了短 篇创作虽不受市场青睐,但它依旧处于儿童文学思想和艺术探索的前沿。

  跨界写作的热潮和“走出去”的突围

  让儿童文学走出封闭的小圈子,把它放置到世界儿童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内来考察,是年内引人注目的现象。

  名家们跨界介入儿童文学写作,让儿童文学能够更充分地从当代文学的整体经验中汲取写作资源,是2014年儿童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6月,《人民 文学》推出了儿童文学专号,马原的中篇小说《湾格花原历险记》、张好好的长篇小说《布尔津光谱》,再加上名家短篇小说、散文和精选的诗歌等,本期总题为 “中国梦·成长质地”。杂志主编施战军在卷首语中说:“年初,编辑部曾邀请中国作协儿委会的部分在京专家,回顾本刊将近65年来发表的一系列少儿文学名 作,并帮助我们出主意和组稿。大家共同的意向是,要有孩子和大人都能看、对人生有启示、对人心有慰藉的作品。国际儿童节到了,我们把历经半年努力做成的这 一本杂志,呈给小朋友和大朋友。”

  张炜在推出长篇儿童小说“半岛哈里哈气”系列之后,今年又出版了《少年与海》,女作家虹影也首次推出了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奥当女孩》,这些作品以对逝去童年的诗性回望,把个体经验提炼为可与今天的孩子亲密交流的共同话语,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

  如何让中国的儿童文学“走出去”是2014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如中少社推出了朱自强的《中国黄金时代的儿童 文学作家》,这是中国首次用英汉双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家。正如评论家方卫平指出的:“‘回到艺术本身’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出 去’的根本支点。把‘走出去’作为一个进行自我比照和反思的契机,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考察和思索我们自己的写作。这样,走出去的焦虑就有可能转变为一种反 观自己的勇气,而这份勇气及其实践将在真正意义上把我们的文学带向更高的海拔。”

  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认为:“应该把最好的中国故事写出来,把中国孩子最好玩、最调皮、最童真、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要有中国特色,让中国儿童文学借助于一系列的平台走出去,代表了我们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也完成了我们这一代中国作家所应该做的使命。”

  走向开阔和深入的儿童文学批评

  2014年的儿童文学研究更为迅捷和深入地反应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守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的批评品格,呈现出客观、真诚、开阔和务实的批评风貌。

  方卫平主编的《红楼儿童文学对话: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新作系列研讨会纪要》一书围绕张之路、沈石溪、彭学军等10位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 10部新作展开对话,张扬了独立、坦诚的批评精神,为建设严谨、专业的学术探讨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刘绪源的《美与幼童》对幼儿审美心理与想象力的生成 做出了科学、有趣的解读,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收获。此外,今年《人民日报》组织了“走近少儿出版系列访谈”,发表了“坚守少儿出版的精神高地”、“ ‘天花板’不低,‘门槛’也要高”、“创新当如星星之火”、“儿童文学要执著追求精品,切勿被市场绑架”等5个专题文章,详细探讨了在市场化的时代,如何 提升儿童文学作品的品质、如何使优秀的作品也能成为最受小读者欢迎的作品、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等问题。并坦率指出“蜂拥而上的出版热潮,似乎暗示 了儿童文学的‘门槛’很低,以至于全国90%的出版社都能来踩一踩,然而,每年的少儿图书的精品榜单上,本土作品依然难敌引进版,这似乎又昭示了少儿出版 的‘天花板’其实很高,打造精品并不容易。”对飞速行进中的儿童文学无疑是一种尖锐而善意的提醒。

  事实上,当我们说当下的儿童文学正处于“黄金时代”的时候,与其说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艺术成就的褒扬,不如说是儿童文学生机勃勃的现状 让人产生了它能够创造无限未来的美好期待。取得过辉煌业绩的儿童文学,要赢得更多的敬意和荣耀,仍旧需要在艺术上增强精雕细刻的耐心和自觉。正如儿童文学 作家张之路所指出的,一些儿童文学图书缺乏孕育的过程,图书出版后没有打磨和考验。同时,儿童文学还需要增强与当下儿童生活的对话能力。评论家方卫平在 《从“现实”的童年到“真实”的童年》一文中说:“中国儿童文学对于中国式童年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某类童年生活的现实表象层面,而需要进入这一表象内 部,去发现和揭示童年最独特的生命精神,书写和呈现童年最真实的审美内涵。”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就要求作家对儿童真正地熟悉和热爱。事实上,作家过 于依赖自身的童年经验,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作家对当下儿童生活的隔膜,因此,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走到他们的内心之中,对儿童文学作家们来说具有迫切 的现实意义。此外,儿童文学也需要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野,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就像儿童文学作家薛涛所说的,不要把儿童文学仅仅圈囿于儿童范畴考量, 它同样应该是关注人的存在的“大文学”。

  金波先生曾说:“儿童文学作家没有衰老,只有成长。”儿童文学也一样,它是一代又一代作家不断超越自我的接力赛,正是因为这种渴望“成长”的激情从未消退,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儿童文学终将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