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网络文学立功与批评家立言立德(桫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03日15: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桫椤
《从传承到重塑》,马季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5月,38.00元《从传承到重塑》,马季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5月,38.00元

  马季站在文学史高度将网络文学的发展看作是中国文学的“第二次起航”。

  十几年来,伴随着网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高校、社科理论和文学研究机构、作家协会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网站从业人员、网络作家等,撰写、出版了一大批立足于网络文学现场,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这其中,文学批评家马季的研究成果不可或缺。马季是国内最早关注网络文学现象的文学批评家,网络文学甫一登台,他就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新的文学样式拥有的广阔前景,并倾全力予以理论关注。2007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和《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两部著作,成为少有的对网络文学写作、传播和阅读现场进行整体观照的理论专著。最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马季的新著《从传承到重塑》,收录了他近几年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的观点完全以现象、态势和文本为基础,展现了网络文学新的发展面貌。

  网络文学因为读者不同的评价而拥有分裂性身份,精英读者认为它是俗不可耐的“下里巴人”,而大众却热烈欢迎,喜闻乐见。曾经不可调和的价值判断背后,隐含着的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即网络文学已渐成气候,它以宏大的气势和巨大的体量存在于互联网上,被数以亿计的人阅读。无论精英如何贬低,网络文学“就在那里”,与读者“不离不弃”。马季站在文学史高度将网络文学的发展看作是中国文学的“第二次起航”。他说:“如果说中国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了第一次起航,那么,20世纪90年代末则实现了第二次起航,毫无疑问,这次将是一次国际起航。”作者书中收录的文章所强调的网络文学的民间性,是肯定其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原因。在马季看来,网络创作主体的民间性是网络文学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网络文学的民间性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创作者的非体制化;其二是艺术审美的娱乐化”,直接将网络文学的出现与传统的通俗文学的脉络相衔接,解决了网络文学的归类问题。而对民间化渐渐成为国家话语的强调,更体现了网络文学的文化贡献——如此密集的群众性阅读亘古未有,作者肯定了网络文学的莫大之功。

  《从传承到重塑》的另一个特征,是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节点和发展特性的准确把握。马季将网络文学发展划分为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商业化阶段和多元化阶段,《读屏时代的写作》是关于早期网络文学发展的系统性“史著”,新书则关注的是2009年进入多元化阶段以来的网络文学现场。这些文章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观察、总结、分析了网络文学发展中的事件、特征和文本,勾描出的同样是网络文学新近五年的发展史。针对网络穿越小说的热潮,作者首先系统查考了这一类型在中外文学史上的源流,指出了“穿越小说虽然建立在梦幻之上,指向的却是与现实生活对照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进而看到它的正反两面,并提出了“当今文学教育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新观点。

  占全书大量篇幅的是对40多部网络文本进行解读的评论文章。我们知道,网络文学作品普遍较长,读完文本再进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马季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在对文本进行专门解读的同时,作者还将这些作品放置在网络文学发展史的坐标体系中进行比较,指出重点篇目在网络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对作品价值的判断。比如他指出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流行在于当年明月的写作开创了网络平台新的读写关系,《小兵传奇》对网络玄幻文学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诛仙》的传播过程则是网络时代文学向娱乐作品转换的范本等等。对网络文学的评价长期形不成完善的体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与网络文学现场的脱离和对文本的忽视。这种现象也深刻反映了当下的学术研究不接地气的弊端。马季的研究对此有根本性改变,从前文的赘述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研究目光始终盯在网络文学现场中,不离开作家创作、读者阅读、网站传播这些基本过程。特别是对大量文本的阅读,探求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的机理,从中发现特征和规律,就使得他的的观点有深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前途无量。马季在本书的自序中说:“我致力于为网络文学立言。”也正因为他的“立言”,我们才得见网络文学在文学史和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立功”表现,而马季的做法,又何偿不是“立德”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