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何人倚剑白云天——写在《中国军事文学年选:2013》出版之际(汪守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31日10: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汪守德

  年选又一次与读者见面了,这是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年选的第二季。年选的各位编委像一批忠于职守、目光敏锐的猎人,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不辞劳烦地 寻找本年度的军事题材优秀作品。在经过总政机关和解放军出版社认真组织协调、研讨论证、仔细盘点之后,算作是对今年的创作收成,再进行一次令人快意而又实 事求是的展示。大家之所以热心于此,意在较为全面准确地把本年度整个军事文学的主要成绩,以年选的形式打包奉献给所有关注军事文学的读者们,也算是这些始 终情注军事文学的人们,为此尽了一份责任和心力。当此时刻,作为较早的读者,在我的心中不免怀有能够读到更多的作品而获得的极大快意;同时也对入选的作 者、年选的选家及寄望于此的读者,抱持一份由衷的敬意。

  一

  不知读者在拿到这部年选后,会对其作何评价。从编选者的实际感受而言,可谓欣慰与疑惑并存。翻开年选的目录,我们既可以见到一个个熟悉的作者, 也可以认识一些陌生的名字。不管是老朋友或新相识,这些作者和作品又总给我们以沉甸甸的感觉。能够进入年选的,当然是被编选者看中的优秀之作,也肯定是这 些作者在2013年度倾注于创作的心血之作,它们共同形成了本年度实际具有的,也是值得用心欣赏的文学风景。当我们颇带感情、又颇为清醒地对今年的作品进 行清点时,毋庸置疑,我们既为之感到欣喜,即无论是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或是评论研究等各种体裁领域,都产生了一些可以毫不迟疑地给予点赞的佳 作。当然,也存在着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给予认真的审视与思考。

  从年度的创作情形而言,在小说方面出现了一些堪称优秀的佳作。如女作家赵江以其长篇小说新作《王牌班》,直切当代军营生活,显示出纯粹军事题材 的鲜明特色。在不少作者倦于此类题材的时候,这部作品以如此正面的姿态表现当下军营且达到如此高的质量,实属难能可贵。作品以一个步兵班的成员,作为小说 的主要刻画对象和结构的主轴与基础,是相当大胆而冒险的。这种角度的选取可谓既笨拙,又颇具匠心。假设作者不握有对基层生活的丰富积累,不对普通官兵有深 透了解,是不敢也不可能如此放笔来写的。小说的聪明之处在于,其并不涉及更深层次的军事生活矛盾,一个步兵班又会有怎样深的矛盾呢?但作品既军队又社会, 既单纯又复杂,既紧张又平和,构筑起一个呈现基层部队生活的新颖而富于意趣的文学世界。小说重点塑造的班长熊大臣是一个具有张力的形象,出身平民却渴望成 功,但他身上似乎具有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气质,使其坚韧而又老到,激情而又内敛,富于心计地常常将事情做到极致,从而把一个陆军的步兵班带成了上下瞩目的 最优秀的战斗集体。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士兵人物形象。这部生活很前沿、人物很新颖、内容很扎实的作品,把握住了部队基层生活和官兵的时代特征。部队的生活 和人物的个性都很有现代感,官与兵、兵与兵之间,都与我们过去对部队的了解和印象有很大的不同。小说似乎处处都在动用生活的干货,在叙事的铺陈上也很吃功 夫,显示出作家为完成这部作品在生活上所下的本钱。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部真正励志的小说,反映出现实军事题材创作的新进步,文学传统的新延伸。

  项小米的长篇小说《记忆洪荒》是一部巨大的意象之作。这部小说的创作出版,再次显示出作家所具有的强大叙事能力。“洪荒”既是1975年发生于 自然界令人震惊的突兀事件,又是对于人物所经历的时代所包含的深刻隐喻。小说的叙事将两者纠结混融在一起,来揭示在“文革”那样一种特殊年代,那些热情纯 真、意气风发的人物,其命运怎样如同时代狂澜中微茫而颠沛的小草,不得不茫然无措地随波逐流,不得不受到无可逃遁的拨弄,甚至被滔天的洪流巨浪所无情吞没 的历史事实。“洪荒”也许是作者对于一个时代最准确形象、痛切难忘的概括和记忆。但这不是作者要说的全部,她要告诉我们的是,即使在那样的“洪荒”年代, 人物的生命力以及爱情与情感等虽然被极度扭曲,却仍然奔腾不息。人们的命运虽然在荒诞不经的岁月中经历着沧桑巨变,却仍有不熄的生命与情感火焰在燃烧,并 且使时代呈现出极为斑斓的色彩。当这些付诸于作家充满感情和灵性的笔墨时,就被演绎得江宽海阔、惊心动魄和荡气回肠。我们从小说读出的含蕴还有,无论是在 “洪荒”时代,还是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人们的肉体和灵魂都会被时代的风雨所剥蚀,却又都会在内在力量的驱动下,沿着各自的性格轨迹顽强地向前发展。当一个 个曾经风华正茂、豪情盖天的人物,走过属于他们的岁月时,即使青春不堪回首,容貌也不再年轻,身与心都留下了累累伤痕,但毕竟刻下了各自轰轰烈烈的命运轨 迹,似乎连浩叹本身都来不及了。然而,这或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历史。都是我们无可选择地必须要经历和承受的。

  而经历过战争生活考验的施放,虽然不久前脱下了一身戎装,但战争或军事生活仍旧是其魂牵梦绕、矢志不渝的创作乡土。战火的洗礼与灼烧,自然使其 对战争有切身的感受与独特的发现,而不是舶来的二手货。他的长篇小说《弹头十字架》,就是根据其在战场所获得的真实生活影像写出的。无可置疑的亲历性,时 间拉开的心理距离,都使其具有了一种自觉且自由的写作意识,来完成对往日战争生活与个体心灵的回归。他似乎是纯粹根据自身的战场体验,而非按照既定的观 念,及他人的已有模式来写作,使我们看到的是只属于施放的面貌与风格。对最切近的、局部的战场环境作几乎是原始的、朴素的、不事加工的自然主义的描写。在 施放的笔下,我们感到战争既是动态的,又仿佛是静态的,像坚硬残酷的磨盘一样,碾压着士兵的灵魂与血肉。战场上的草木、枪弹、血污、声响,此刻都在我们眼 前逼真地呈现,引导我们进入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环境中。读这样的作品,我们如同跟随其回到战时状态,在枪林弹雨与血肉横飞中,与战争与战士同时态、共命运, 体验和理解战争。与很多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并没有矫情地去作所谓反战式的表达,也没有塑造过分高大的战士形象,没有刻意于意义和内蕴的升华,却在竭力 从事的真实描绘中,透露出对为国征战与捐躯者极为真诚的赞颂与祭奠。可以说作者对战争生活的再现,既是对客观真实的悉心描摹,又是心灵化的诚实叙述,使我 们对中国作家关于战争生活的探索和表现,有了新的印象和理解。

  二

  军旅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曾经是大出风头的偏师甚至是主力,出现过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后来虽然渐趋式微,不如上世纪80年代那么火热,但仍 不断有一些可看的作品问世。这既归因于那些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不以中短篇为小道,仍不断拿出质量上乘的作品,在各类文学刊物时有亮相;同时也归因 于一批正在成长进步中的年轻作者,在现阶段全力主攻中短篇小说,为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与才气。以本年度为例,就有一些中短篇小说在选材与艺术上,显示出可 供品评的上佳质量和显著特色。刘克中的中篇小说《我的战车507》,写的是铁甲之下军人的情感历程。坦克兵赵东宝与转业女兵吴雅丽的婚恋故事,具有温暖、 浪漫、感人的事实力量和人生意味。其性格木讷而火热,僵硬而柔软,生硬而诗意,作者通过简练而有力量的笔墨,使人看到的是军旅生活的新景观,是军事题材写 作的一种新韵致。曾剑的短篇小说《穿军装的牧马人》,单从标题即能猜想其写作的内容。作品关注的是一个在军旅边缘生存的士兵的经历和情感。军马放牧者这种 在军队业已消逝的兵种,不可能再有什么令人关切的当代性价值,但正因为如此,作品才透过对这类人物命运的揭示,来反映其无奈中的坚忍,及其所富于的特殊人 生意涵,从而让人颇受触动且心生感慨。李亚的《宁静的海》,是作者跟随中国海军编队护航亚丁湾,在浩浩荡荡地沐浴了7个月的大洋风雨之后,从舰上的各色人 物入手,来进行如赵高工等独具特色的人物素描,通过对护航舰队战斗场景和生活情境的描写,创作出这一散发着海洋气息、令人遐想的佳作。

  马晓丽的《催眠》是一篇匪夷所思之作,全篇皆由人物对话构成,没有任何交代性、过渡性文字,这一点可谓罕见,显示出作家对于小说艺术的结构与掌 控能力。小说的主人公是“5·12”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战士,由于曾目睹过惨烈的场景而患上了心理焦虑症,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睡眠。小说模拟介入精神治 疗的女作家,同战士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直入年轻士兵的内心,循序渐进而又雨露滋润般地有效帮助其解除心理的紧张,使其恢复至正常的精神状态。这种带有实 验色彩的小说叙述方式灵动精妙,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对话自然、家常,在行文中处处显示出作者内心的人性关怀,及作者写作手法的奇异、纯熟与老到。张子影的 《炸弹》是一篇有着较强冲击力的佳作。刚刚走出校门的一对毕业生夫妻,其人生之旅必然是充满幻想和浪漫的。但实际生活的困窘与不易,使他们经历着种种磨 难,并且不时会有恶劣的情绪在逼仄的生活空间中如炸弹样爆发,从而会把对方炸伤。但风雨之中的相濡以沫和真诚关切,又使他们在疼痛中感受着彻于心扉的温 情。小说在富有张力的叙述中,获得一种饱满又蕴藉的力量。王凯的《超期服役》以其一贯的洒脱中略带幽默的笔调,将一名服役期已满而部队又要求其超期服役一 年的士兵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描绘得细腻、准确而又真切。作者对部队基层和普通士兵的悉心观察与了解,对作品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使读者看到了最当 下的基层部队生活场景,最鲜活的士兵形象。

  王甜的《下连》则是其长篇《同袍》的节录,表现了一批走出校门的红肩章们,下连时遭遇的心理和文化落差与错位,其切入与透视的角度都颇为耐人寻 味。在情感与认知的碰撞中,他们的处境既颇为尴尬,又妙趣横生,然而正是在这种交融与撞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某种调适,实现了属于军旅的成长进步。朱旻 鸢的《掌门人》描写为部队家属院站岗值勤的哨兵们的琐碎生活,所遭遇的种种矛盾。从这一当代生活视点出发,作者在看似戏谑的风格之下,反映出的是对军队生 活和军人价值的严肃思考。刘稀元的《锻炼锻炼》,具有刻意追求的写实风格,作者对军营生活进行的悉心体察和精细描绘,揭示出相对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可将 其视为军营生活的当代风情画,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王玉珏的《偏翅》,似乎有着颇为苍劲沉郁的笔力,其对一位曾经红极一时,后却日渐失意的人物命运的揭示和 形象的刻画,有着苍凉的滋味和诸多的感慨。李西闽的《雪与霜》,将日常朦胧的情感,如爱情、犯错与英雄性元素等融合在一起进行诗意的抒写,显示出颇为别致 隽永的风格与特色。其他如李落落、薛忆沩、柳金虎、曹高举、修新羽等中短篇小说,也都对生活有独到发现,并进行了很好的表现和开掘,殊为令人可喜。

  三

  报告文学曾是部队作家毋庸置疑的强项,曾有一批独领风骚的报告文学作家,以其弄潮儿式的姿态,乘着时代的新风,在新的生活大潮面前勇敢冲浪。他 们紧盯时代与军队的重大问题,深入到生活的前沿一线采访写作。其处于选材思考之前瞻与精深,领风气之先进与高蹈,造就出一大批名家和名作。近些年的军事题 材报告文学写作,从数量上说依然连篇累牍,但从总体上讲,相对缺乏当年的尖锐、敏感与深刻,缺少真正宏大的气象与格局,而流于一般化、程式化、碎片化的写 作。我们呼唤有真正担当和思考的作品巍然崛起,在轰然前进的社会和军队生活面前,报告文学应当发出金属般的更有分量的声音。当然在本年度的报告文学中,也 有特别优秀的作品问世,如徐怀中的《底色》。其所显示出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所具有的分量和质量,都十分令人惊奇和惊喜。50多年前的作者,作为一名正值盛年 的战地记者,赴汤蹈火地走上了生死前线,给自己留下怎样深刻难忘的记忆,是不言而喻的。当此迟暮之年以无可争议的亲历性视角,回溯其所经历的援越抗美的战 争岁月,过去的岁月发酵出比酒更浓的气息,而在今天的读者读来,不仅异香扑鼻,而且依然新鲜如初。作家笔下所谓的“底色”,或许可以诠释为战争是生命的底 色,生命又是战争的底色,同时在此“底色”之上,又凸显了军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气质。作者将自身与笔下所涉及的人物,都置于强大敌 人灭绝人性的狂轰滥炸下,来书写人们对生死的清晰感受和深刻体验,来表现异常情境下人物的冷静与机智、深沉与理性。作品文字的魅力,在于将极端险恶环境的 人生和生命感受,给人以特别的打动与传导,从而产生某种超时空的震撼。我们仿佛感到,处于战争中的人物,既是直面生死又是超越生死的,在一种似乎是无边的 绝望中,竟有同样无边的希望与美好、强悍与抗争。这样的意味一经作家写出,竟有了为战争所特别赋予的浓郁的诗情与画意。殷实的《天行健》以较为宏大的规 模,来对李素芝这样一位在藏区行医的典型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作品不止在于用深情的笔墨,记述其在藏区高原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更在于字里行间透出这个 高寒缺氧地带、环境严酷之下的人性温暖,还在于作者对诸多社会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思考和疼痛,从而赋予作品多重的品格与质地。兰宁远的《地球的背面一定很 冷吗》,写出了许多人所未知的事情,如航天英雄杨利伟腾空而起和急速降落时的感受,多么准确而又闻所未闻,这些都是读者所不知道的事实,想必会使读者产生 极大的阅读兴味。其他作品如黄传会的《国家的儿子》对罗阳事迹的记录和赞美,北方的《神十,再探天空》对神十发射过程与情景的细致呈现,谌虹颖、王伏焱、 王宁、裘小桦等的报告文学作品,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所了解的基层生活和部队人物,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报告,有助于人们了解新时期的部队和官兵。

  散文的写作一直是军事题材创作中的重要门类,散文家们写历史、写战争、写军旅、军边疆、写人生,陆续出现了许多极有深度、影响深广的作品,使散 文当之无愧地成为军事题材文库中的重要方面军。在现阶段的文学写作中,散文文体仍然为人们所青睐,也许是热衷于写作的人们最常涉足的,并且有大量的作品出 版或发表。客观地说,从阅读的实际感受来看,真正有较高文学含量的散文作品并不多见。而去年发表的周涛的散文《南疆:一段记忆》,则是一篇为作家所惯见的 袒露真性情之作。作品是作家对多年前上前线体验战争生活的经历进行追溯,写得率性、自负、张扬、洒脱、狂傲,既鞭辟入里又耐人寻味,在文字中所显示出的穿 透力似乎依然无人能比。贺捷生的《外公在母亲心中》一文,具有某种震撼性的阅读效果。作品所书写的人物是自己所追思、所景仰的外公,作者通过对其曲折经历 的纪实性重述,告诉读者什么是历史的苍茫与血腥,什么是人性的果敢与坚毅,什么是伟岸的人格和情怀。正是这样一个朴实而崇高、铁骨铮铮的人物,在艰苦卓绝 的战争岁月中,闪现出的是不可动摇的理想与信念之光,其富于强烈时代质感与历史硬度的形象十分令人感佩、发人深思。其他如王宗仁、马晓丽、宁明、任真、杨 献平、张国领、简复、张春燕、祁建青、罗未然的散文作品,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还是现实军事生活,无论是人物素描,还是官兵情感实录,都是属于从生活得到 的较为独特的发现,表达出的是对部队和官兵的深厚情感,应该说都是一些不错的篇什。但是从散文写作的总体上看,在选材、意蕴、风格、文字上,都还具有更大 的探索与开掘的空间,希望钟情于散文的专业或业余写作者,切勿停留于一般化的抒情与呈现,应当努力拿出更多在思想与文采上真正属于上乘的散文佳作来。

  军旅生活一直是诗人们纵情放歌的题材领域,是艰苦浪漫、激情澎湃的军旅生活,给了诗人幻想与驰骋的空间和激情。金戈铁马的铿锵旋律,曾激发多少 热血男女豪情满怀地吟唱,并且走出多少风华绝代的军旅诗人。他们唱祖国、唱军旅、唱自由、唱爱情,成为不遗余力、音调高亢、收获满满的歌者,因而诗的天空 群星闪耀,是如此的灿烂而美丽。那些头戴桂冠的诗人们,因为他们在诗艺上的重要贡献,因为他们卓而不凡的气质和境界,不仅拥有响亮的知名度,更常常受到人 们普遍的尊重。虽然诗歌在今天已难再拥有尊宠的地位,诗人的数量及心气也都大不如前,但一些人仍以一种执著的痴情在默默地坚守。收入今年年选的诗作仍可视 为上品,如李瑛的《南海之恋》,依然是以瑰丽的想象与细腻的感受,进行情韵独具、诗意盎然的抒发,来表达他对祖国领海及守卫蓝色疆土官兵的挚爱。刘立云的 《天空是另一种悬崖》写到:“天空是另一种悬崖,它也有绝壁,也有万丈深渊”,这一意象也颇为奇特,充满惊人的想象力。温青的《我听见弹药的呼吸》,或许 是受某种场景的触发,把属于军人独有的感受力,凭借客体出人意料地表达了出来。马萧萧是这样来写在西北当兵的人:“他们读连载的寂寞,读重播的相思,读长 篇的高山反应,读得最熟的是版权页般的界碑。”只有长期沉浸西北边陲生活,才可能写出这样奇异而灵动的句子,其比喻新颖,联想超凡,令人为之耳目一新。其 他如曾凡华、胡世宗、曹宇翔、郭晓晔、海田、梁粱、王凤英、丁小炜、周承强、姜念光、军中雨巷、雷平阳、堆雪等,也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着诗意的 开掘与表达。然而不能不承认的是,由于时代的演变和诗情的衰微,军旅诗歌原本宏阔嘹亮的声带,变得有些喑哑苍白。面对新的时代生活,军旅诗人们怎样再度打 开自己的心胸,来展示和抒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艺与诗情,显然需要振作精神打点行装,意气风发地重新上路。

  与创作交相辉映,军事文学的研究与评论曾有一段时间也是相当活跃的,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批评家,他们对于理论的建树充满了热衷与痴情。其特点是 紧贴创作的实际写作,扮演着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角色,对重要的现象、潮流和作品,都不曾缺席地发声。后来,为官者的趋势分化了评论的队伍,使得研究与批评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事实上的业余,有分量、有见地、有深度、有影响的评论凤毛麟角。然而可喜的是评论队伍又有新的力量加入,如殷实、傅逸尘、王凤英、李美 皆、周徐、朱航满、西元等体现出较强的专业精神和水准。但从整体上讲,人数还不够多,还应加以充实壮大。本年选编入的理论文章,既有对当前军事题材文学创 作形势的系统分析,又有一些地方的学者对涉及军事题材作品所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均显示出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质量,值得引起关注。而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 心的成立,则是个创新之举,可喜可贺,但不应形同虚设、徒有其名,应真正担负起研究的任务和职责。被中心聘为研究员的老中青批评家,担当着发展军事文学的 瞭望、咨询、智囊的作用,都应对军事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贡献其见识、胆魄、智慧和力量,使所产生的成果,是对军事文学研究的大块文章,是建立在精深研究 和独到发现之上的权威发布。

  四

  对收入今年年选的作品作一番概评之后,内心里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客观地说,虽然当前人们的接受趋向更日益多元,但军事题材仍为人们所关注、所感 兴趣。个中缘故既在于所产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较强的魅力,也在于当下严峻的国际形势,使人们对军事问题抱有可以理解的热度,而且此种形势的持续将是 长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军事题材都永远不会成为孤岛,也不会真正的遇冷。从编选者的角度来观察,在军事题材的创作领域,始终聚集着 很多的写作者。无论是身着戎装的军人作家,还是广布于社会的地方作者,人们从所稔熟的、所累积的写作素材出发,积极展开具有一定规模、热情和强度的写作, 这让我们深深地为之感到欣喜。这对要繁荣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而言,无疑是一种极为广博的创作人力资源。而全国许多家出版社也都葆有出版军事题材作品的巨大 热情,在寻找和挖掘选题上费了很多的心思。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合力,从而在革命历史、现实军事、人物传记、传奇科幻、网络文学等等方面,营造出一种颇为热 络的局面。

  据说本年度全国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竟达4300余部,其他体裁的出版也同样是累千积万。这么大的出版量,并不能表明文学创作有多么繁荣,很少 有作品在出版之后能迅速风行闻世。同样,军事题材作品在出版和发表数量上虽然不能算少,但从总体质量上讲却难以令人乐观。绝大多数长篇小说作品流于大众写 作的水平,真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是少数,特别是那种带有探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让学者和读者从内心十分心仪推崇的则更少。在网络世界中的军事题材写 作看似十分热闹,也在阅读上占有不小的份额,其写作虽然表现出非凡的才气和想象力,然而其鲜明的流行趋势和时尚,与经典文学的写作大相径庭,毫无节制、随 心所欲的表达与叙述,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行文与堆砌,被阅读的速度所裹挟,来不及打磨,经不起推敲,致使作品的文学品相和品格,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瑕 疵。

  颇为令人关注和忧虑的是,军事题材文学创作有些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即创作似乎找不到新的突破口和标志杆。无论是革命战争历史,还是现实军事生 活,军事文学向何处着力,究竟还可以写什么,还可以怎么写?文学在军事生活领域,怎样达到社会、人性和哲学的新深度,都似乎显得有些令人茫然。虽然作家们 使出了浑身解数,所有能尝试的理念和手段都已经尝试过了,但就是拿不出真正有大影响、大器量的作品来。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拿过来参照和借鉴的他者的军事 题材作品,又似乎越来越少,怎样从更加独特的角度,从更高的层面上描写、评价和表现战争,特别是反映我们民族所经历的战争历史和军事生活,似乎进入一种说 不清的昏昏然状态,陷入困惑焦虑之中。我们困惑于我们的创作之短,究竟藏于何处?这实际上也影响了作家创作激情与实有能量的释放。我们所固有的与域外舶来 的文学理念,在长时间里纵横交错相互缠绕,使我们的作家在跌跌撞撞中艰难地向前迈进。在今天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历史观、价值观和文学观如何进一步更新 和确立,都是很急迫的问题,如果找不准正确的方向,或者囿于陈旧的窠臼举步不前,或者对文学的发展之路不那么清晰明了,我们在确立主题、深化寓意、塑造人 物等方面,就会混乱犹疑,彷徨不已,就难以使创作的局面得到明显改观。

  五

  在编选的过程中,编委们对当前部队自身的文学创作形势作了初步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某些应予注意的现象。首先是创作的生态问题。文学在一定程 度上已被边缘化,写作已成为不那么时尚的行当。特别是对一些业余作者来说,大多是凭着一腔热爱进行写作,但却往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甚至是不务正业。荣誉感 的丧失,使创作写作几乎成了地下半地下的行为,这同当年许多作家风光无限的处境相比,有了天壤之别,这对年轻作者的心气和追求,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很多 有潜力、有前途的作者,就这样遗憾地流失了。而作为中坚力量的专业队伍又严重老化,有的大单位文艺创作室多年不进新人,虽然在近年偶尔形单影只地进了个别 新人,但又是在颇费周折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些情形使得一些有此志向的年轻作者对此望而生畏,不敢奢望能在部队有个稳定的岗位,长期献身军事题材文学创作事 业。

  其次是军队作家的状态问题。处在一线的实力派作家,大多都年届60上下,甚至岁数更高。有的虽仍雄心勃勃地在进行大部头的创作,也不断有令人赞 叹的作品问世,但不少作家则终究显得锐气和心力不足,使作品在才气和质量上都只能以平庸视之。中青年作家虽普遍在观念与手法上与前人明显不同,但其在当下 带有探索性的文学之旅中,总给人格局狭窄、气象不足的印象,看不出某种令人折服的大气,也缺少本应具有的自信与生气。在我看来,被寄予厚望的部队年轻作者 们,在创作上是有雄心的,他们其实拥有很高的起点,这些年也处于进步成长当中,似乎已逐渐修炼成某种气候,但没有达到更新的高度也是事实,就其实力和成就 而言,没有达到一流或顶尖作家的程度,还不敢说可以拉出来与地方顶尖作家相抗衡。毋庸讳言,这与成长在部队这样一种要求严格的环境中的关系较大,而地方上 的作家创作环境相对宽松一些,部队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总是存在着创作上的某些制约,又多处于业余状态,杂务缠绕、分身乏术,对创作水平和成绩的提高显 然是不利的。不容回避的还在于,一些部队作者在文学修养和修炼上存在着事实上的不足,眼界和生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如何为部队青年作家营造理想的成长 环境,激励其创作的士气和雄心,而不使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是非常重要而且应当引起重视,立即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则是心态问题。小说曾是文学的重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受到极为广泛的青睐,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贮存器,可以 在小说中最为形象地寻找到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与心灵。我们对小说的创作抱有宗教般的情感,仿佛是精英与大家所为,有大才者在其中投注了极大的情感,似乎 可以时刻为之生死,无论是其动容、悲喜、焦灼与欢欣,都以一颗虔诚的心倾力而为。一些作家也因此名声大噪,登堂入室,享誉海内。但近些年的情形可以说是发 生了巨变,虽然小说的产量翻番出版,但小说家的地位实际上是日趋衰微。尽管也有得诺奖这样的好事,令小说成为人们兴奋的谈资,但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在现 如今绝对不再那么风光。这显然不在文学或小说家自身,而在于外部环境无法估量的巨大变化。文学曾作为定于一尊的地位,被网络、电视、微信等等现代传媒和载 体所无情争夺。这种争夺主要体现在阅读时空的争夺,便捷性使文学阅读的优势丧失殆尽。像网络、电视这种曾经风行的行当,都几乎逐渐在微信面前落败,其阅读 的方便、及时、新鲜,以及阅读、转发、写作所带来的随心所欲的极大方便,且微信的隐密性、实时性、新闻性、自主性,使微信占据了阅读的高地。同时电视剧对 作家的侵蚀仍在继续,这一曾大热的门类,久久地吸引着作家的目光,不光是电视剧更有普及性和超高的收视率,更重要的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小说与电视剧所获得 的稿酬相去云泥。社会关注度和经济效益的不对等,使得不少当红的小说家早已去意已坚,使其成为电视剧的附庸也在所不惜。其结果自然是对电视鸿篇巨制的盘算 与投入,再也没有兴趣探索、思考和构筑长篇小说的艺术世界。同时电视剧与文学虽然都是码字的行当,但严重不同的路数,使很多人早已写坏了手笔,想回到文学 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希望所有钟爱我国军事题材文学的人们,一起来继续为其摇旗呐喊,为其出谋划策,为其尽力竭力,使几代人总在做的中国军事题材的文学梦,能够及早实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