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柔软的石头——读何荷小说集《铁马冰河》(褚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9日08:54 来源:解放军报 褚 银

  何荷的小说集《铁马冰河》出版了,我有幸成为这部集子的最早读者,其题材选取难度之大,文风之凌厉,令人惊讶。

  何荷是军事科学院《国防》杂志的编辑,其业余创作的小说大体上有三个部分:一是中国军人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中之隐忍与决绝;一是神话故事的重构;一是苏俄风土人情的展现。题材跨度之大、内容涉猎之广、写作资源之稀缺,都给她的创作带来一定难度。但何荷知难而上,在沙化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绿洲。这恐怕得益于她的叙述技巧——重构,即在真实的背景上另外叙述一个故事。

  《铁马冰河》写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率领从西北军成长起来的一支抗日部队转战南北,最后战死在南瓜店。这本来被史家和文艺作品反复叙述的故事,作者却用剃头匠小杜师傅的视角重新构架,掀开历史的波澜,拉开叙述对象和叙述主体的距离。这种以“战争边缘”定位整篇主题,以迂回的、多层面的推进描述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使小说显得丰富且带入感很强。最难得的是,当我们随着一个与战争本来无关的剃头匠一步一步走近这位历史人物的时候,发现众所周知的名将其实也是一个“人”。历史人物往往被描述为“历史形象”,这在当下大量的影视剧及官方文字中随处可见,而非一个活在当时的“人”。所以,当被时间书写、揣测、曲解、议论了无数次的张自忠突然作为一个“人”出现时,阅读的感动便油然而生。特别是小杜师傅为张自忠将军遗体理发和刮脸的细节设计,冷静的质感、平淡的意外,让国失良将的切肤之痛变得幽远而难以摆脱。

  《虞美人盛开的瞬间》以1944年中国远征军某总预备队为描写对象,塑造了几个沐浴着血雨腥风的抗战学生兵。战争成人礼使他们明白中国男人在这场保家卫国的酷烈厮杀中的意义所在,是“你我苟活至今,实是老天眷顾,留我辈以残躯保卫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最后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上述篇章植根于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前夜》的故事则发生在我人民解放军华野六纵与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在鲁西南最后决战的真实背景下。小说没有展开全景厮杀,而是撷取一朵小小的浪花——金巧和辰生姐弟的个人命运与宏大战役的纠葛,从而展现了这场生死决战的重大意义。

  《掷铁饼者》《温泉关》《泾河君》等,则是通过对古希腊神话和中国古代传说的重构,演绎出另类的战场情境,审慎而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追求。自20世纪以来,神话重构一直是当代作家关注的叙述方式和手段,也是现代主义文学得以发展的契机之一。马克思说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是人类的童年。”童年的人性毫无疑问是最健全的人性。这几篇用现代意识重新构架的远古神话,呈现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机制,使我们感受到“大写的人”这一永恒主题。

  小说集《铁马冰河》表现出作者一种超乎寻常的语言构架能力,对世界的感觉习惯、对历史的认知方式以及对素材的撷取组织都别具一格,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自觉追求独立风格,及在模仿之后内化的痕迹。比如,作者参加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海试时即兴创作的《曼陀》,可谓是“钢铁意志和深蓝语境”下有感而发的“海派小品”。

  何荷的这些军事题材作品,句子短促、简约、硬朗,有点像军队的进行曲,即便是对爱情的表达,也是队列行进的速度,全然没有忸怩与作态,但又不乏细腻和悱恻,从而跃动着独到的语言张力。这个小说集的故事本身,已经为当代军事文学题材增添了一抹亮色。风格即人格。读其书,想其人,我很难把作者的外在与简约硬朗的语言风格联系在一起,但《铁马冰河》就摆在我的案头,令我不得不慨叹——这是一块“柔软的石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