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善于借助新媒体的诗词创作(马斗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9日08: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马斗全

  文学创作和科学技术,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或曰两件互不相关的事,竟有密切发生关系的时候。这就是近年来传统诗词作者积极利用现代通讯新科技作诗和开展活动。

  传统诗词创作比小说、散文、新诗等更需要相互交流与品评。自古以来,诗人除独自吟诗外,还多雅聚,几位诗人甚至好多诗人把杯吟诗,所谓“一觞一咏”。更有和韵而为诗,所谓“赓诗斗韵”。最富雅趣者则是联句。这种风习与传统,代代相传,以至于今。

  古代交通不发达,更谈不上通讯条件,诗人们见面很不容易,像晋时的兰亭雅集和宋代的西园雅集,皆是同城诗人聚会。分散于各地的诗人想要聚会实在太难了。因难得见面,便只能借邮寄方式唱和,可惜邮途漫漫,仍多有不便。例如白居易与元稹每相唱和,邮筒寄诗,有时一个多月后才能收到。没有办法,只好耐着性子等待。至于两地联句,古人压根儿就没想过。

  而如今,诗词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却每每能很好地与新科技结合而大趁其便。令诗人们兴趣倍浓的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韵、联句,却是一般读者不曾想到的。

  当年刚出现手机短信时,诗人们即以短信传诗,无论多远,这里刚摁发送,那里即可读到。前代诗人希望的“南北诗篇顷刻拈”真成为现实。在诗词发展方面多有创新之举的中镇诗社,曾不失时机地借助短信举办“拇指诗会”、“元宵联吟”、“同时赏月”等活动,颇令众社友兴奋。我们的端午节被外人抢注申遗,国人殊惘惘,那年人日立春,中镇诗社组织了南北诗人同步蔡襄人日立春诗韵的大型联吟,各地诗人兴趣高涨,参加者很多,为诗词活动空前盛举,更被媒体誉为“保卫春节”的文化创举。

  短信之后,又有了更快捷方便的微信,近一二年渐得普及。中镇诗社即利用微信联句,已组织过好几次活动了。如一天晚上,有人提议几人联句,在微信群的诗友,有的在北国,有的在岭南;有的在家里,有的在路上,虽天南海北遥隔万里,但却如对面聚谈一样,于是几位就一人一句联了起来,你的句子刚出,他即思谋下句而对之。很快凑成一首诗:“清宵忽有战书传,地北天南共着鞭。好是高秋风送爽,正宜低唱夜开筵。几多思念岑寥里,一片苍茫海岳前。欲借嘤鸣聊作乐,可怜怀抱各拳拳。”随后又联成一首:“秋宵联句慰愁肠,笔带深情溢耿光。孤馆徘徊灯又白,西风萧瑟夜初凉。懵腾世事都休问,落拓生涯总未忘。起望故人千里外,何妨啸傲寄疏狂。”中规中矩、雅正深沉的七律作品就出炉了。

  更值得称道的是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联句。因参加的诗人较多,所以分作几组,约定第一句为“岁岁今朝赋咏多”,分别联成七律一首。这样不但同体同韵,而且同一开头,更有意味。由于大家踊跃出句,有时不免发生撞车,甚是有趣。这样的联句,比短信联吟先进了许多,显然更多趣味而令人喜爱。辽宁诗人徐长鸿、郑雪峰,还有正在南往沈阳夜车中的潘乐乐,大概因身在东北而感慨最深,三人联句诗最先成。诗为:“岁岁今朝赋咏多,秋风黄叶眺关河。狼嗥豕突神州痛,水剩山残离黍歌。羞说天声曾大汉,能回落日是长戈。寒沙白骨今犹在,却对枯枰感逝波。”多感而沉郁,自为佳构。大家一会儿就分头联出了好几首。古求能等人诗为:“岁岁今朝赋咏多,秋风回首恨如何。旗翻膏药来倭寇,霆击松花卷大波。不放一枪兵白养,可怜三省泪成河。应须痛定还思痛,莫把悲歌当凯歌。”亦佳,虽同韵同题同开头,其下思路却迥异。单从尾联亦可见诸诗如何各出机杼,如于钟珩等人的“长城依旧岿然在,一任寰瀛舞乱魔”,大有岿然不动的豪壮之势。邓世广等的“不知此夜秋风里,谁向忠魂唱挽歌”,盛赞抗日英烈而对后人多不知当时之壮烈深表遗憾。丁思深等的“长歌但见书生在,墨砚差如墨盾磨”,俱见书生爱国气概。张希田的末句也用“磨”字韵,却是提醒国人当年屠杀中国人民的侵略者“霍霍钢刀又在磨”。杨启宇的末句为“钓岛波涛奈若何”,全诗多现实思考而发人深省。一个诗社即兴组织的一场大空间联句,几许严肃话题,却又多少诗人雅趣。

  每次联句结束,所成诗即于微信朋友圈贴出,各地更多诗友和朋友即刻看到,有点赞有评论,还有指点哪个字应该改的,甚是有味,而多雅趣与风流。这样的活动形式,这样的联吟效果,真是“羡煞当年白与元”。

  最为成功甚至可以载入诗史的是今年闰九月重阳的大型联吟。“岁岁重阳诗例多”,一岁两重阳百年一遇,中镇诗社又发起闰九月重阳联吟,并接受各方建议,欢迎各地诗友自愿参加。要求参加者各以“一年两度遇重阳”为句赋七律或《定风波》词,七律以之为首句,《定风波》以之为结句。消息传播很快且较广,各地诗人踊跃参加,共收得诗词一千数百首,堪称一时之盛。一句“一年两度遇重阳”,在众诗人笔下生发出许多好诗词,其中不乏佳作。

  诗词作者的这种创作热情和进取精神,与诗词多年来的发展环境不无关系。即如境遇不好的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寻求发展途径便会格外努力。诗词虽早已“松绑”,可以如其他文学样式一样发展,但从未能像其他文学门类那样得到政府的政策鼓励与经费扶植,而一直被视为个人爱好私家写作,未受到重视,当然更谈不上算成果评职称之类了。那么诗人便须自己努力创造条件,没有经费就自掏腰包或寻求赞助,而尽量争取发展机会。了解了这一点,对诗人们不放过任何可利用的条件,积极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传递、评论诗词,开展活动,就不难理解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