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大数据时代文艺批评的抓手(周思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6日09:06 来源:河北日报 周思明

  批评与创作之间关联性的断裂,一直是被人们广泛诟病的突出问题。批评的“自说自话”与创作的“自行其是”乃是这一断裂给双方带来的消极后果。事实上,当批评沉湎于“自说自话”之时,也同时是创作“跟着感觉走”而不可避免地失去方向感之际。一方面,是批评的故步自封隔绝了丰富活跃的创作;另一方面,是创作的浮躁急就呈现为粗制滥造、佳作匮乏。

  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认为,“大数据”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法乃至价值观念。大数据时代诞生了更多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也变得更趋复杂多元,而艺术批评的主要职能是对创作进行规律性研究,其本质是对于“情感与形式”的研究。要使这项研究具有针对性并实现有效性,就要树立以艺术创作为内核的批评理念。批评要从“问题意识”导入,要以“价值关怀”应对,批评的过程是求知、求真、向善的一脉相承。检视既往,批评曾经有过“新方法”探索的狂欢。探索“新方法”,本意是使研究具有新视角并呈现新气象。但是长期以来,从事批评的人们在对“新方法”的追求中,给人一种为方法而方法的印象,给人一种在变着法子阐述既往而非探索新路、预测未来的口实。其实,既往的“历史——美学”的方法已经架构起批评理念的坐标,我们亟须做的是,将这个坐标深化到“认知建构”和“整体把握”中去。

  正如创作不能脱离对社会生活的艺术把握,批评也不能脱离对艺术创作的学识建构。对于“情感与形式”的相关性研究,重点是艺术创作中情感与形式在相互关联中“双向建构”过程的实现。“情感与形式”的相关性研究是充满变量的,在许多情况下,由这些变量而造成批评的复杂性。大数据时代能够使批评者获得更宽广的理论视野,但也有可能因不能定位视角而让人身陷沼泽、四顾茫然。

  就批评而言,日益增强对创作现象中数据的分析能力,有效实现对未来创作思潮的预测能力,当属迫在眉睫的任务。“大数据”由于数量巨大,且来源庞杂,它通常用“概率”说话而并不给出“精确”的判断。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将为信息分析带来三个转变:一是信息分析“更多”,我们将面对全体数据而非随机样本;二是信息分析“更杂”,它要求我们在扩大数据规模时要学会应对“混乱”;三是信息分析“更相关”,这需要我们善于找出原本毫无关系的数据间的“关联性”。其中第三个转变,也即对信息分析“更相关”的认识至关重要。批评无疑具有显著的“学问”特征。有人把这种“学问”概括为“求知之学”与“求真之问”,窃以为不无道理。批评的“学问”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即先“求知”再“求真”。批评作为社会公器之一,既不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也不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中,“问题意识”是其首当其冲的重要元素。

  我们正处于一个空前的大数据时代,各种思潮、现象、流派风起云涌,亟待每一位批评者的思维转变。据此,有的论者提出了“经典思维”和“量子思维”。所谓“经典思维”,是基于知识的思维,在对“过去”的关注理解中强调“因果律”;而“量子思维”是探求未知的思维,在对“未来”的预测把控中强调“关联性”。寻找批评与创作之间的“关联性”,这是从事批评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意识”是大数据时代进行批评最应强化的意识和能力。在角度选择、理性应对之后,“问题意识”通过自身可以转化为“价值关怀”的高度。定位视角就是我们所说的“角度选择”,在批评展开时可谓是“关键词”。批评作为特殊性的创作,角度选择是切入点也是关键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意识”的自觉以及它对创作走向的预测和把握,都深深维系于批评的“角度”。角度窄了会把问题看得偏狭,角度阔了会把问题看得模糊,角度的俯视会把问题看得轻巧,角度的仰视又会把问题看得繁缛……更重要的还在于批评角度的切入点,虽然不能不受“个人之心得”的影响,但切入点一定要有“天下之公器”的胸襟。

  要实现文艺批评的理性高度,笔者以为条件有四:一要有大视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实现艺术创作、艺术现象、艺术思潮诸般要素的充分占有;二要厚积薄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实现上述三个要素的精当撷取;三要有较强的逻辑,“胸有成竹”“撒豆成兵”,以实现艺术批评要素的有机整合;四要有高站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实现艺术批评要素的结晶和升华。与此相关,文艺批评家还需要培养和强化四个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即文艺批评集成要素及范式建构要服从主体论述问题的需要;二是跨界意识,包括开放批评的思想学术空间和批评范式建构的思维跨界;三是方法意识,即善于围绕文艺创作、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各种问题,借助各种方法的奥援;四是超验意识,即通过审思文艺创作的各种问题,提出批评者的价值观念,以预测和把控文艺创作的未来,通过对文艺批评特殊性的学识建构,使文艺创作事业得到更有力的推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