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抒写诗情与哲理——关于《万物之心》(芦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5日10:15 来源:吉林日报 芦萍

  读董喜阳的第二部诗集《万物之心》我的心情十分兴奋与喜悦,可以说在我读过数不清的诗集中,他是最为年轻而又老到的青年诗人。整部诗集诗歌的数量只有六十首,每一首诗中精短的只有十多行,却在诗中均有创新之意,展示出现代诗创作的探索精神,我从他的诗中引伸出了现代诗研究的话题。当前我国诗界正在研究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新诗现代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现代诗的本质特征,现代与古代,中国与外国诗的关系,现代诗的自由度与多元化等问题。《万物之心》诗集围绕着这些重要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董喜阳现在虽然还是不到三十岁的青年诗人,可他懂得世界上人情事故的炊烟袅袅、懂得万物之心跳动喜怒哀乐的维度,他喜爱阳光普照人间的温暖,喜欢风吹草木,枝叶摆动,使蜂蝶翅膀煽动着它的渴望。喜欢雨的滋润着土地,植物萌生期望之花果。喜阳的诗情总是紧紧地缠绕着具象之花与抽象之果同台唱戏,喜欢现实与浪漫和谐搭配,象徵与通感和谐牵手,喜欢意象快速的三级跳,喜欢字里行间空白处的开阔,诗意的思索在云雾缭绕中形成。这是董喜阳的诗一大特点,应该是现代诗多元化中的一种。这些诗意与诗艺的营造,都是在现代诗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董喜阳的诗,特点鲜明,个性突出。在诗情流溢中常常是冷热不均的温度,绚烂与腐朽,微笑与眼泪,相聚与相离,青春与苍老,若远而又若近,品德的高度与败坏常常相遇而又撞击。正是社会繁杂人类情感多姿多彩,在诗中回光返照。审视心灵上品德、道义、情怀、梦想……都让诗人把“维生素”送到读者口中,咀嚼诗的生命价值。

  《万物之心》的诗群,既容纳了中国古代诗的技艺而又不受古代诗旧形式的束缚而展示诗的自由性,又吸收西方诗界名人,诗论的精髓,诗的根基,植种在中国现代生活土地上耕耘出来的诗是中国新诗现代化显著特点。他用汉语组成的诗凝炼而犀利,厚重具有弹力。词句与词句之间,诗行与诗行之间都有空白处,给读者去思索,再创作的空间,大有语言惊叹与奇异之乐。我想诗的深邃才能意味深长,易懂才能雅俗共赏。《万物之心》都在时空中跳动,它的跳动都与作者的心连结成感情与理性的神经脉络。祭奠那些已逝的时光,在诗中普渡了自己,梦想的远方传来马的嘶鸣,虔诚的信仰,在现实泥土中祈祷诗意升华,让尘世之光敲打人们的心灵。诗以博大的胸怀,梳理自然与社会的繁荣与混乱,感悟生命的真谛,抒写诗情与哲理。可以说《万物之心》是人性与物性和谐而又博弈的诗品,也是人生旅途中一段生命具有个性的独特体验。诗的小屋,门窗透过风、雨、阳光,演释出哲理的彩虹。青春期盛开的鲜花,满园春光,而在世间乱象流溢着悠伤。

  在这六十首诗中,从题目到具象都很平常清晰,如《午后》、《一个消化不良的人》、《茅屋记》、《手指》、《乌鸦》、《溪水边》、《雪落故乡》、《烧火》、《马头琴》、《静物论》等,有一种平淡,宁静感,可一进入字里行间意象的营造,波浪起伏,联想的巨风刮起惊涛,诗绪风驰电掣,想象遥远而惊奇。他可以让“朦胧牵手,慰平颤抖木桥”,意象的内涵可以让“灯光闪烁在时间的渡口,像船只驰来”。这种“灯光”“渡口”、“船”的具象连接、组成意象表现出一种创意的新鲜感。他诗中总是在现实生活的土地上盛开灿烂意象之花,结下了充满联想的哲理之果。对客观世界洞察力很强。人生的旅途中体验融解在诗人心中独特的诗情,哲意都在显示出青年诗人的早熟与功力,深厚的底蕴与创新,成为感悟生活的能手,迸发鲜活灵感的强人。他的诗像鹰的翅膀在空中拍打出种种美学元素。由近忧转到远虑,从现实转为梦幻,从此岸到彼岸,由视而可见,到遥不可及的境地,意象与隐喻,通感无论怎样变换,总也离不开诗人心灵殖种在现实的泥土里,离不开他生存的现实环境,有他自己的审美价值。

  作为现代化的诗人,特别是在实践中国梦的时段中,怎样继承与发展一代诗风,表现新一代诗人特有的诗骨,在创作中他想“用决心和忠诚缔造一枚人性的坐标。”诗在“寻找公园”,“雪在高爽的松柏上指出一条路,没有被目光踩在脚下”,雪和诗人一样是人类和“雪在归途上亮开了嗓,吟诗作画,行走雪地规迹,繁衍人性的复苏。”

  喜阳是80后刚露头角几年就引起注意的诗人。在《诗刊》、《星星》、《作家》、《大家》、《延河》、《鸭绿江》、《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组诗。他不但写诗,也写散文、随笔、理论,又当编辑、记者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又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心,先锋的思维十分活跃,是一位才华横溢,有潜力有内涵的青年诗人。《万物之心》这部诗集,我认为他是现代诗多元化的一种,值得重视的一个品种。还是让诗自身说话为其公正。我坚信,当今中国新诗大有兴旺发达趋势。近百年现代诗的实践与成果证明,现代诗正在走向成熟,他必将同中国的强盛发展同步行走,营造当代诗的新花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