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北京市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刘庆邦:作家创作要接地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3日09:49 来源:光明日报 王燕琦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短篇小说《鞋》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和《哑炮》先后获得了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篇小说《红煤》分别获得了第四届和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从事文学创作近40年,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刘庆邦在作家当中得到了很高的人望,同行们都称他为“得奖专业户”和“短篇小说王”。

  在刘庆邦的作品中,一类是煤矿题材,一类是乡土题材,这两类作品记录着他记忆深处的两条幽深隧道,他将其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抗争”。对于自己的写作,刘庆邦有着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关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这一转型期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他有过9年的矿区生活,对矿工非常有感情:“矿工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离开土地,走入矿井,成了矿工,收入比农民高,但付出的代价也高,他们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个700多万人的劳动群体,为中国提供了将近70%的能源,但他们的话语权却被忽视了。”

  刘庆邦定居北京已经36年了,但他仍然极为熟悉乡村和煤矿生活。他每年都要去矿山,全国大小煤矿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我每年都要回家,那不叫深入生活,那是回家啊!如果硬要那么说的话,那叫深入到家了。一个作家如果是从农村出来的话,那么最好的深入生活就是回家。”多年以来,刘庆邦一直坚持着自己深入生活的方式。

  刘庆邦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歌谣》获得了《人民文学》颁发的一个奖,但当时没有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刘庆邦亲历过饥荒,饥饿的记忆成为写这篇小说的契机。他表示,要让民族保留历史记忆,不能遗忘惨痛的教训,一个民族要是失去了记忆,那是非常悲哀的,作家有这个责任,如果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则愧对作家这一称号。

  刘庆邦说,文学要求写作者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表达人的丰富感情,直抵人性的深处,作品品质的高下,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水平和人格的高下。

  刘庆邦认为,一个作家要想持续写作,应该真正热爱写作,用学习的观点对待写作,用劳动的态度对待写作,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知难而进,还要有一个好身体。他说,在这六个条件当中,学习的观点最重要,主要是不断向生活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地气的过程。

  文学事业的发展既需要作家创作接地气的作品,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已连任三届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庆邦的提案年年有新意,他一直致力于为文学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他说,曹雪芹等文学大家写了诸多反映北京生活的文学巨著,使北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无疑是北京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为此,他建议建立北京文学院,借此促进北京市从体制、机制上更加重视文学事业。目前,北京市政府已经将该提案列入工作计划,正在进行深入调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