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他还没有成名作(红孩)

——从李治邦中短篇小说研讨会说开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9日08: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 孩

  一个人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能开一个作品研讨会是梦寐以求的事。特别是当一个人在退休之后,变得无职无权时,能有一些组织主动张罗为其开作品研讨会,更显得十分难得。十二月五日下午,由天津市作家协会、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小说广播频道联合主办的李治邦中短篇小说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作为李治邦多年的朋友,特别是他还是中国文化报文学副刊多年的老作者,我没有理由不去参加,不去祝贺,不去说一些肺腑之言。

  李治邦,是杂家,小说、散文、小品、电视剧、广播剧、电影、曲艺、话剧,他样样都能写,有的还会表演,譬如京韵大鼓、天津时调、相声、笛子、京胡、葫芦丝等。或许因为这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从北京某部队转业回到天津,自然而然就来到了群众艺术馆。李治邦从二○○二年起当馆长,一当就是十二年。圈里人都习惯喊他李馆,写作同行则亲切地称呼他为治邦。因为同在文化系统工作,对天津群众艺术馆的名气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可以说,天津群众艺术馆与北京朝阳区文化馆、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上海市松江区文化馆等一直在全国具有标志性的地位。这些馆之所以在群众文化系统内名气大,个中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都有一个对群文事业热心、业务能力强的馆长。

  有人说,做群众文化工作的一定是万金油,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能说会道、摸爬滚打十八般武艺都得有几把刷子,不然很难开展工作。在我的眼里,像李治邦这样的人都是能人,而且是大能人。别的不说,就说由天津群艺馆发起主办的“东丽杯”全国群众文学评奖活动,风风雨雨走过二十三年,成功举办了二十三届,成为公共文化示范项目,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而这个活动的总策划就是李治邦!难怪那天在研讨会上,天津作家协会主席赵玫说,本来像“东丽杯”这样的活动,并且由津门文学名家孙犁、梁斌、鲁藜命名的文学奖本该由作协来办,结果让群艺馆办了,还推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和作品,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足见李治邦对文学的热爱。

  在诸多文艺样式中,李治邦最钟爱的是小说。三十多年来,他在长篇、中篇、短篇上都有所尝试,总计发表出版有八九百万字。对此,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治邦的老朋友、著名作家蒋子龙在发言中说,李治邦在天津作家中是个奇迹,作品题材开阔,大气磅礴,显得瓷实,有力道,接地气,并且保持了相当的文学水准。特别是他作品数量惊人,每月在报刊目录上都可以看到他的小说,且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重要文学选刊转载。唯一不足的是,他至今还没有真正的成名作。为什么会这样呢?蒋子龙半带揶揄地说,正像认识治邦二十多年,他没有一次完整地开过会或者吃过饭,不知道他是忙还是什么原因。对此,参加会议的很多同行都深有同感。

  我虽然没有领教过李治邦的“不完整”,但在同他的多次电话中能感觉到他语速很快,宛如相声中的“惯口”,似乎他说完后还要干很多事,弄得你想跟他逗几句闷子都很难。或许李治邦的小说出手太快了,让人目不暇接,以至于人们觉得李治邦的活儿干得有些糙,缺少精工细磨。不然,他的作品还可以在全国上升一个大的台阶。

  蒋子龙冬季本来是住在珠海的,因为李治邦这个小哥们儿,他必须回来。为了向李治邦学习,他在发言最后调侃道:“我必须用李治邦的做法报复李治邦,我再听两个发言后我就走。”我知道,一向讲义气的蒋子龙,他一定会听完我的发言才会提前离席,因为我们是忘年交。

  我说,我来天津参加李治邦的作品研讨会,首先是一个态度,因为我们都是文化系统的同行,特别是他于今年二月从群艺馆馆长的岗位退休。在退休之后,他还在不遗余力地为第二十三届“东丽杯”全国梁斌小说奖评奖而奔走。十月二十三日颁奖那天,他忍着头天喉部手术的疼痛,偷偷从医院跑出来出席会议,跟全国各地的文友见面,这种精神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我以为,今天的研讨会,一半是研讨李治邦的作品,另一半是研讨李治邦的人品。人品也是作品,作品也是人品。老实说,来之前我的思路还不是很清晰,我甚至说不清什么是小说。现在我清晰了,那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活动家、文学的积极组织者,他必须满腔热情地为同行、为这个社会去贡献、去发出光和热。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尊严有生活有质量有文化有力量地写作。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作家,李治邦也许还有遗憾,正如蒋子龙所说的,他还没有成名作。但通过李治邦这样的人,我们会发现有无数的成功艺术家、作家最初都是由群众文化这条路一步步走上专业,既而走向国家舞台世界舞台的。谁说李治邦们没有成名作,我看他们的成名作就是一辈子所献身为之奋斗最崇高的事业——群众文化。离开了群众文化这个基础,任何的明星都不会发光。因此我要说,李治邦的意义要大于其个人创作的意义。

  我承认我的发言是有些激动的。我相信所有的与会者都会与我产生共鸣。李治邦说,他之所以要写作,不是为了得茅奖、鲁奖,更不是为了稿费,他只是为了减轻当馆长的压力。过去由于工作压力,他曾经抑郁过。后来,他发现写作是一个很好的解压方式,通过不同题材、体裁的写作,可以换不同的活法儿。比如,咱没机会当局长、市长,可咱可以写局长、市长,咱不是小商小贩,咱可以写老百姓的底层生活,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乐子吗?这时有人逗笑李治邦,说你没有小蜜可以写有几个小蜜。李治邦听罢,笑曰:我倒是想找小蜜,可谁愿意找我这个退休老头子呢?李治邦的答谢词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轻松地跟大家交流几句话,一如他以往的性格:嘎嘣脆。唯一不同的是,这三个多小时的会他一分钟也没有离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